吴祥明:上海磁浮列车“掌门人”

苏州日报 20041012 二卷12页

■宓晓文

■本报记者 宓晓文 

    浦东国际机场、上海体育场、杨浦大桥、磁浮工程……这些令世界瞩目的上海建设工程,无不与一个苏州人连在一起――― 

    磁浮工程、浦东国际机场、上海体育场、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外滩和人民广场改造、宝钢一期……这些令世界瞩目的上海工程建设项目,无不与一个苏州人连在一起,他的名字叫吴祥明。 

    吴祥明愿意多做,不愿多说,因次他不肯接受采访,是上海新闻界出了名的。《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他历时两个多月,与吴祥明照面,却只有短短5分钟。而且,仅仅是“获准”坐在台下聆听他主持的一次会议。这次听说家乡报纸要采访,他又一次婉言回绝。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校友会他的两位老同学的引见下,记者才有机会与这位磁浮列车“掌门人”聊了半个多小时。 

    苏州走出的援外专家 

    满头银丝的吴祥明,家乡是阳澄湖边的唯亭镇,1957年他离开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分配至上海市工作。尽管在上海生活了数十年,吴祥明的上海话还是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 

    苏州人说起吴祥明,不得不先说说把吴祥明引向一生从事建设事业道路的母校―――苏州建筑工程学校。 

    年纪稍长的苏州人一定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市路上,有一所直属当时的国家建工部的中专学校,就是苏州建校。苏州建校的办学历史不长,但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各地区急需建设人才的年代,该校培育的人才,一批又一批地分配到祖国各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总共6000多名毕业生中,绝大部分都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涌现了2位院士,一批部、省级领导干部。现任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吴祥明是该校的第三届毕业生。 

    几十年来吴祥明一直在上海市建设系统从事技术和领导岗位,有人说他是专家型的领导,也有人说他是领导型的专家,但更多的人说他是实干家。1969年,他吻别出生才一个多月的女儿,远赴阿尔巴尼亚援建钢铁厂。一干就是8年,天道酬勤,基于他的卓越贡献,阿尔巴尼亚议会于1976年向他颁发了一级劳动奖章。 

    荣誉很高,但他所付出的辛劳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2000年磁浮项目合同谈判期间,他的办公室经常灯火彻夜通明,当别人进入梦乡,他还在阅读当天的谈判总结报告,分析谈判的进展和对策。2年的磁浮项目建设,他赢得了德国人的敬重。德国总理施罗德曾这样评价他―――“在德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名字叫‘COMMANDWU’ 吴指挥)!” 

    时间逼他迈过一道道坎 

    上海磁浮列车是世界上首列商业运营中跑得最快的列车,运行线路全长30公里,最高运行时速可达每小时431公里。接过建设重任那天,吴祥明脸色凝重。吴祥明担心的是,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在中国上海实现世界磁浮梦,能行吗?被誉为“零高度飞行”的磁浮列车系统,具有速度快、能耗低、噪音小、无污染、安全性能高等诸多优点,然而,这项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德国和日本,至今还“躺”在实验线上。 

    作为上海磁浮项目技术支持的德国专家瓦尔先生,提出了一个常识性的见解: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此事,这既不可想象,又不可能实现。后来,他在磁浮项目成功后的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我有幸结识了吴总指挥这样一位杰出人物!他和他的队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下如此不寻常的业绩,证明他们从一开始就作了冒许多风险的充分思想准备并具有足够勇气! 

    吴祥明挂帅攻关,义无反顾。他一头扎进项目,以60多岁的高龄刻苦钻研起磁浮列车技术。他和磁浮项目一起,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当时碰到最大的一道“坎”,就是轨道梁。按照德方的输出技术,供磁浮列车行驶的轨道梁全部采用钢结构,必须由能加工任何形状的六坐标机床制造。而现实情况是,国内能生产的机床最多只有5个坐标,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机床,至少需要两年周期。 

    吴祥明召集国内各路专家商讨解决方案。逐渐达成共识:钢梁使用成本高,国内加工又有现实难度,而如果用国内比较成熟的混凝土梁技术来代替钢梁,同样可以达到设计效果。为确保混凝土梁的加工精度,吴祥明开始在国内寻找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从北京到秦皇岛,从重庆到成都……三天驱程4000多公里,最终在四川某地的桥梁厂找到了模具专家。 

    这种“生死攸关”的情景,在吴祥明担任总指挥的工程中并不少见。当年建造浦东国际机场的时候,也遇到了“当头一棒”的难题―――机场选址地正是候鸟迁徙栖息和觅食的好地方。如果坚持建造机场,小鸟一旦撞飞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这些小鸟打又打不得,赶又赶不走,如何是好?鸟小事大。吴祥明恭恭敬敬地拜科学家为师。在反复组织专家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一份被吴祥明命名为“种青引鸟”的科学方案出台了:在距机场选址地11公里处的九段沙种青促淤,让鸟类安居。既顾及了生态,又避免了机场内移。 

    成功来自科学和理性 

    即将完成试验、正式投入运营的磁浮工程投资近百亿,但指挥部上上下下总共才160人,50人负责科研、60人负责建设、50人负责运营,平均年龄32岁。外电评论,“这是几个‘老头’和一群‘娃娃兵’干出的大工程”。 

    吴祥明还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善于通过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动用社会力量进行工程管理。比如,正在试运营的磁浮列车,售票经营权被中国银行获得,中国银行不但派出10名精兵强将负责磁浮车票的出售,五年内还要付给磁浮公司500余万元人民币! 

    在艰苦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吴祥明带领科技人员对磁浮交通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作为863重大专项研究成果上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吴祥明认为,在我国完全可以建立一个领先于世界的磁浮产业体系。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发展磁浮交通,就有可能建立一个在高速客运行业能与国际竞争的新的民族工业体系。上海可以以磁浮为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逐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中心。 

    对于上海临近城市纷纷建机场的问题,吴祥明提出了不同看法。目前我国的干线飞机全部依赖进口,大型客机售价昂贵,中小城市建机场,亏本不可避免。此外,航空是一种高能耗的交通方式,单位能耗是轨道交通的4―5倍,美国采用航空和汽车解决全国的客运需求,我国的国情却不足以支持我们走这样的发展阶段,高速轨道交通及磁浮交通正是合适的选择。据悉,早日建设连接长三角各大城市的磁浮交通网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届时,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完全可以实现城市之间半小时甚至于更快到达的目标。浦东国际机场实际上就在苏州人、杭州人的家门口。 

    吴祥明开玩笑说,到时候,你可以吃过晚饭到上海大剧院看场戏,再轻轻松松回家睡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