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华:锅炉边走出的书画师

苏州日报 20041012 二卷11页

■陈秀雅、 宋庆阳

■本报记者 陈秀雅 本报通讯员 宋庆阳

    从1972年起到1997年,周德华一直做着烧炉工。然而在1995年9月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上周德华获得美术类作品二等奖,一年后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聘为书画师―――

    周德华给家中的客厅起了个儒雅的名字,叫作博雅堂。博雅堂内靠近北面窗户,一张长长的画案占据了很大的空间。画案上,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工笔花鸟,几茎荷叶,夹杂几枝荷花,还有一只翠鸟,墨色淋漓。周德华介绍说这幅“荷塘清曲”是吴江的一个朋友要的,已经画了两天了,还需要两天才能完成。在东面和南面的墙壁上,两层搁板上摆满了还没来得及整理的根雕作品、宣纸和画笔。

    周德华出生于1952年1月。参加工作后,好多年都在工厂烧锅炉。1975年开始,他跟冶金厂一位姓金的师傅学工笔山水,开始为工会宣传科出板报、设计报头。1987年,周德华被调到胥城大厦烧锅炉。这时,他的生活发生了转折。当时,有位同事发现了这个爱画画的锅炉工,就引荐他跟著名书法家吴进贤学隶书。当时吴老就住在三香弄8号小区,就在胥城大厦对面的马路边上。后来在吴老的引荐下,1989年周德华又正式拜到沈彬如门下学画马,后又师从王西野学诗。在此期间,周德华还先后三次参加夜校、函授国画班,苦练山水、花鸟技艺。他的作业,都要反复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学习期间,周德华开始有佳作问世,他的《黄山鸣瀑》就曾收录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

    客厅东面有一道小门,门里悬挂了一款条幅,是北京的山水画名家、刘松岩教授的手笔“周氏画苑”,条幅下面是周德华的获奖根雕作品“三虎戏象”。说起这件作品,老周前前后后费时8年。早在1985年,周德华就开始培植盆景。那时,他培育的200多件盆景,在“捂桩”的时候,有的还没等“扎片”就死掉了。看着形态各异的盆景“桩头”,这个有心人舍不得扔掉,经过“锯、凿、磨、砂”各道工序,这些东西被摆弄成了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1992年,周德华加入了苏州市根雕协会。为了取材,周德华到大别山区选购“桩头”,“三虎戏象”中象下面的“坐子”,就是在大别山采购的榉树树桩。“三虎戏象”直到1993年才宣告完成,随后该作品先后在1997年中国根雕艺术节上获得银奖,2001年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又获铜奖。在周德华的卧室里,13平方米大的地方除了床就是根雕作品,足足有一百多件。

    《百骏图》是周德华的得意之作。在长10米、宽66厘米的长卷上,周德华画了100匹神态各异的骏马。这幅作品在1995年9月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上获得美术类作品二等奖,一年后周德华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聘为书画师。

    沈彬如的“用墨和做人”理论对周德华影响至深。周德华说,沈老在用墨上非常讲究,常说墨分五色,浓淡各异,要注重线条的运用;并告诫他做人要稳重,耐得住寂寞。从一开始学习,沈老对周德华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他不要急于求成,画马时首先从马腿、马头等局部学起,然后再画一匹马。“只看一匹马”,这是沈老对周德华画马的要求。周德华每周两次登门求教。从艺十多年来,沈老不仅关心周德华的画艺,还从生活上关心他。周德华从1972年起到1997年,一直做的是烧锅炉的工作,收入不高,而学画的投入却又很大。沈老关心他,时常送他一些画笔宣纸。周德华说,当时从沈老师那里一次次拿纸作画,心里说不出的感动。周德华的《百骏图》问世后,沈彬如又谆谆告诫,要他谦虚谨慎,“造型笔墨上尚须进一步提高”。正是有了沈老的严格要求,周德华画马的技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渐渐登堂入室。■宋庆阳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