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长万里 玉笛声悠扬——记苏大知名校友、著名音乐家刘雪庵

苏州日报 20150918 B第02版

■徐惠德


  刘雪庵的名字,人们可能对他已淡忘,只要想起当年爱国抗日名曲《长城谣》的作曲者,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流行的《何日君再来》的作曲者,也许就不会觉得陌生。对刘雪庵来说,前者给他带来无限的荣耀,后者却给他带来后半生的冤屈。
  刘雪庵曾在苏州大学前身之一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担任艺术系教授兼音乐科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教育学院迁到苏州拙政园内办学,刘雪庵继续任教。1950年社会教育学院同无锡国专及省立教育学院合并,建立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刘雪庵先后担任音乐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同东吴大学部分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师范学院。刘雪庵在江苏师院音乐系主任任上,于1952年调华东师大音乐系任教授兼代主任。1956年华东师大音乐系撤销,刘雪庵被调往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改名中国音乐学院)担任筹委会副主任兼作曲系教授。1957年刘雪庵被错划为“右派”,撤销副院长职务并降为六级教授,调图书馆任资料员。“文革”中更是被扣上“反动、黄色、汉奸”的大帽子,沉冤十余载。他还没有看到自己平反昭雪,即含冤去世,终年79岁。1985年5月8日,刘雪庵追悼大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等出席了追悼会。
  刘雪庵1905年11月7日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东郭乡。他自小酷爱音乐美术。中学毕业后,他学钢琴、小提琴,在此期间参加了学生进步组织。1928年3月18日,刘雪庵在铜梁中共特支指示下,联合县城各校师生召开纪念北京“3·18”惨案两周年大会,带领师生环城游行,并领导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等歌曲。对此,政府当局十分惊恐,便以“有共产党活动”为由,搜捕、迫害爱国进步人士。由于刘雪庵等人已暴露,只得离开铜梁,于1929年春赴上海,就读于陈望道创办的私立中华艺术大学。陈望道为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版的我党早期革命家。当时在该校任教的进步文艺界知名人士有洪深、欧阳予倩、冯雪峯等。刘雪庵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熏陶,结识了一批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参加了宋庆龄、鲁迅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雪庵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以黄自、李惟宁、贺绿汀、江定仙等人为首的上海音乐界理论作曲组师生组织了“中国作曲者协会”,会址就设在刘雪庵寓所里,刘雪庵主持协会的日常工作。他创办了音乐刊物《战歌周刊》(后改名《战歌》),自1937年10月创刊,到1940年终刊的两年半时间里,先后共出版18期,历经上海、武汉、重庆三地,它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刘雪庵的《长城谣》《流亡三部曲》,江定仙的《焦士抗战》等著名抗日歌曲,都是通过这块小小的音乐刊物传遍全国及海外的。他还将自己创作的《出发》《前进曲》《上前线》与上海音专师生创作的8首抗战歌曲编成《爱国歌曲〈前线去〉》出版。他在后记中写道:“聊贡薄生,唤起国人,做前敌健儿之后盾,作未来报仇之预备。”
  1937年12月,刘雪庵在武汉同张曙、夏之秋、冼星海等人联络音乐界各方面人士组织发起成立全国歌咏协会,起草《中华全国歌咏会宣言》。他同阳翰笙、田汉、李公朴、贺绿汀等组织《七七》抗战周年,聂耳逝世三周年等歌咏活动。特别是在重庆举行了7月7日(抗日战争纪念日)万人大合唱,愤怒地呐喊声响彻山城,震撼全国。
  1941年,刘雪庵在重庆国立音乐学院任教时,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此,周恩来指示:“对国民党的严禁封锁,必须想办法予以冲破。”重庆戏剧界为此决定联合公演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特邀刘雪庵为该剧配乐谱曲。刘雪庵不顾院方阻拦,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了创作任务,并亲自排练和指挥演出。《屈原》的演出充分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丑恶面目,震动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为了抵消《屈原》演出在广大人民中的影响,时在国民党教育部任职的顾毓修,也编了《苏武牧羊》的剧本,也请刘雪庵为之谱曲,遭到了拒绝,这便引起国民党教育部及院方的不满,迫使刘雪庵离开了国立音乐学院,应聘到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当时参加《屈原》演出的不少有关人士被国民反动派杀害。但这些没有吓倒刘雪庵,他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加进步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例如,他曾指挥大中学生1500多人的“黄河大合唱”,当时尽管操场上岗哨林立、荷枪实弹,但刘雪庵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合唱会结束后,又举行环城大游行,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八百壮士》等雄伟歌曲,拨动了广大民众的抗日心弦。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在重庆策划反苏游行。刘雪庵主动联络朱彤等教授一起公开签名拒绝参加,致使刘雪庵及社会系主任许德珩、教授陈仁炳、新闻系主任俞颂华、教育系主任董渭川、美术教授吕凤子等被国民党教育部解聘,虽然由于院长陈礼江对命令留档不发予以抵制而未成。
  1947年社会教育学院迁往苏州拙政园办学。当时全国各地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刘雪庵是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与谢孝思教授等组织了“教授会”,公开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及人力车工人总罢工,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被列入了国民党黑名单。解放前夕,为了粉碎把社会教育学院迁往台湾去的阴谋,刘雪庵积极参加由学院地下党组织所领导的护校运动。在国民党反动派扬言要杀害黑名单上师生的情况下,刘雪庵同谢孝思等教授成立了“五人院务委员会”和“员工警应变联合会”。在当时的院长陈礼江已离职的情况下,这些组织便成了迎接解放的员工自治组织,刘雪庵被选为副主任委员,为了保护学院的财产,他把院里仅存的七根金条埋藏于拙政园荷花池旁石桥下的泥淖中,直到解放后,才把这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金条挖出来,上缴给了苏州市军管会。
  “文革”中,刘雪庵的“严重反革命罪行”,竟是所谓“编写黄色歌曲《何日君再来》,为汉奸宣传”,这实际上是一桩张冠李戴的冤案。
  1936年(其时上海尚未沦陷),艺华影片公司为了接受为三星牌牙膏厂老板做广告片的请求,准备拍摄为其商品宣传的舞曲片《三星伴月》,演员有周璇等。导演邀请刘雪庵谱曲。刘雪庵便谱写了首当时流行的“探戈”舞曲。曲子写成后,导演未征得刘雪庵同意便叫人为曲子填了词。后来刘雪庵知道词中“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等粗俗内容表示很不满,但碍于朋友的情面又不好正面交涉。到上海遭日寇侵略沦陷后,这首被叫作《何日君再来》的歌,被日本歌星李香兰在其主演的美化日本侵华影片《白兰之歌》中演唱,这些实际上同刘雪庵毫无关系。当刘雪庵在重庆得知此曲被盗用成了日寇、敌伪心理战的工具后,十分气愤,但苦于无处投诉、无处辩解。栽赃陷害的人,不记此曲创作时间,认为《何日君再来》是盼望日本鬼子再回来。
  刘雪庵的冤案是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造成的,它只是成千上万冤案中的小插曲。今年是刘雪庵诞辰110周年,我们纪念刘雪庵,是不忘他一生对中华音乐事业的杰出贡献,对鼓动宣传抗日爱国运动的杰出贡献,对人民革命事业的不朽贡献。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时,中央电视台曾邀请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及其学生登上长城,重新演唱刘雪庵的抗日名曲《长城谣》,并向全国及海外播放。其时,刘雪庵已去世十年多了,但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安慰,因为作为人民音乐家的形象重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让人深深怀念。
  □徐惠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