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上换心肺的“魔术师(沈振亚)”

姑苏晚报 20041215 一卷121页

■宁华、柔刚

最近,一条新闻令人关注:苏州第一例“换肺人”坐长途车来看望使他起死回生的白衣天使―――

    人物档案

    苏大附一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沈振亚,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附一院大外科教研室主任。1957年9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82年11月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医学系。1992.1-1993.3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心脏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4-1996.3在美国Allegheny医科大学心脏外科任副研究员。1996.4-2003.7任苏州大学附一院心胸外科和心胸外科研究室科主任。2000年9月成功完成我市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2000年10月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3年成为江苏省“135”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对象。2004年6月,成功完成我市第一例肺移植手术,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在世界医学科学最前沿探索

    听说苏州市第一例“换肺人”独自一人坐了11个小时的客车,从浙江温州的苍南来到苏大附一院复查身体,当笔者匆匆赶到附一院十六病区想看个究竟的时候,迎面碰上了一个步伐矫健、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医护人员告诉笔者,这位就是“换肺人”杨立参。在十六病区的医护人员的叮嘱声中道别时,杨立参很有些依依不舍,他说,这是他重生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健康地回来看看沈主任,看看这些好心的医护人员们。

    换心人喜得千金

    今年8月的一天,到苏大附一院来的一个男青年看到心血管外科主任沈振亚教授后,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我做爸爸了。”

    一个青年人做父亲,本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但对于这个名叫程其理的年轻人来说,却非同一般,因为正是沈教授给他换了一个心脏,才使他获得了新生。

    2002年8月16日,当时在常熟做生意的程其理因严重心力衰竭被送进苏大附一院,沈振亚主任对其进行检查后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重度心衰,当即果断决定实施换心手术。为了帮助程其理战胜死神,沈振亚从做完手术那天起,每天24小时守在小程身边,一守就是20多天。小程的女友对眼前这个虚弱的男人失去了信心,转身离去;而沈振亚却小心翼翼守护着那微弱的生命之火,等小程终于度过了危险期后,沈医生早已是双眼布满了血丝,人也瘦了一圈。

    去年5月,程其理结婚了,“一岁的新郎官”,在南昌竟成了新闻。婚礼那天,小程特地把沈教授请到南昌,向来宾介绍自己是换心人后,客人们为之轰动了:“什么!换心人能结婚?简直不可思议!”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能当新郎,小程还在婚宴后特地陪沈教授登上五层楼高的滕王阁游览。

    现在还在做生意的程其理开了一个炒货场,来来去去都骑着摩托车,有时还要坐飞机,完全看不出是个换心人。他感激地说,没有沈教授的高超医术,就没有他的今天。

    异国难遣良医梦

    生于泰兴医学世家的沈振亚在1978年考上苏州医学院时,让长辈们很是高兴了一回;但更令长辈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个继承衣钵的后代不仅迈出了家门,而且一脚跨出了国门―――199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沈振亚一头扎进了心脏移植的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开展博士后工作。

    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表现非常出色。美国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外科论坛”,全美三万多名外科医生和学术权威都汇集在这个由美国外科科学院主办的年会上,而沈振亚就是能够站到这一讲台上的为数不多的外科界的种子选手。尤其是在1995年的外科论坛年鉴中,沈振亚的《用胸腺修饰的方法达到小动物的免疫耐受》被公认为是该年度两项突出成果之一,也是凭着这篇论文,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出具证明,为沈振亚以“第一优先”(美国法律规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的身份办好了绿卡。

    学医的妻子也在美国有了得心应手的工作并且也拿到了绿卡,可爱的女儿完全融入了美国的教育和生活方式……这一切,都让沈振亚心满意足。 

    但是,不知为什么,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些东西让他不能释怀。夜深人静,却不能入眠的时候,沈振亚就会站在窗前眺望费城的灯火,此时,那个让他久萦于怀的东西渐渐清晰起来,原来那是一个梦,一个源于自己、也是源于家族的行医梦。

    决然回国创新业

    美国的外科领域素以竞争激烈而待遇优厚闻名,外国人很少能进入外科医生的行列。跟随导师做了多年的助手,沈振亚不仅爱上了这项工作,且有些跃跃欲试了。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问导师:“我能做心脏外科的主治医生吗?”导师看了看这位努力的弟子,沉吟片刻后,肯定地说:“NO!”这句话让沈振亚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消失殆尽。若不能在心脏外科的手术台上一展身手,还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吗?而此时,来自母校、来自祖国的召唤,遥远却清晰地牵动他的心绪。

    1995年,苏州医学院外办石福熙主任受校领导委托,来到费城看望这位久别的游子。正值中秋,石主任把一盒苏式月饼放在沈振亚手里,万千思绪令他掉下了泪。石主任说,出国前住的房子学校还为他留着;苏医附一院的心胸外科急待发展……于是,在1996年1月,沈振亚在导师、同事和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带着美国医院捐赠的九大箱医用材料回到了祖国,回到他出国前的一站―――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除了珍贵的医学器材,沈振亚的行李箱里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优秀留学生”荣誉证书和中国驻美教育参赞鲁铁成的回国推荐信,信上写着:“成果丰硕、贡献突出”。而苏州医学院也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心胸外科主任和心胸外科研究室主任。

    十个月后,妻子忍不住对他的牵挂,带着女儿回到他的身边。一家人,在美国奋斗五年后,又回到了苏州十梓街上那40平方米的小单元里。 

    八年奋斗结硕果

    在沈振亚带领下,苏大附一院胸心血管外科飞速发展:到2001年底,心脏手术量已超过100例,病房使用率达100%。尤其是在心血管外科成立后,心脏外科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去年,他单人手术量达到200例,其中甲类手术达30%,位居全院第一。在手术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2000年9月28日,对苏州医卫界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苏州市第一例心脏移植在附一院进行,沈振亚给来自云南的女患者施行了换心手术,终于使患者与死神擦肩而过。出院后,沈振亚随时跟踪了解她的生理变化状况。如今,年过50的换心人在云南瑞丽经营药店,去年,她被德鸿自治州评为“边贸优秀企业家”后,特意打电话向沈振亚报喜。四年来,由于临床工作的迅速发展,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苏大附一院胸心血管外科于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卫生厅首批“临床重点专科”,跻身于全省胸心血管外科界先进行列。

    丰富的临床实践催生了理论的科学总结。几年来,沈振亚在从事繁忙的临床医学工作同时,继续开展心脏研究课题,连续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其中一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今年九月,他成为在维也纳召开的第20届国际移植大会上的两篇论文录用者之一。由他参编的《异种移植基础研究》也已于今年11月正式出版,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第一部关于异种移植基础研究的书,参编者大部分是相关领域的院士、国内著名教授。他所在的实验室也凭着骄人的业绩被升格为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分室。

    此外,他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省内外许多同行慕名而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的一些心胸外科界赫赫有名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如今都求学于他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一时传为美谈。

    一封家书撼人心

    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他和家人超常的付出和牺牲。在沈振亚的衣服口袋里,总是揣着一封信。忙碌的间隙或烦恼的时候,他就会把这封信展读一遍。女儿从美国的来信中发自肺腑地说:“我恨不得是个心脏病人,这样爸爸就能照顾我!”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沈振亚数次落泪:是啊,回国时女儿已经十岁了,从大房子住到小屋子,从私家车到老式自行车,女儿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父亲的选择。尤其是在上小学时,早已习惯用美语思维的她还要从拼音起步认识汉字,而中国学校的灌输式教育也让活泼自由的她要花好长时间才适应过来。然而,回国创业的沈振亚无暇顾及女儿的心理调适,早出晚归,奔波于实验室的创建、临床医疗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对于事业的执着也让他不免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妻子和他在同一医院工作,却只能在医院的楼道内匆匆碰面。无数个傍晚,妻子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做好了丰盛的晚餐却等不到丈夫归来。渐渐长大的女儿,人在美国读书,心却总是牵挂国内的父母。在给爸爸的信中,女儿写道:“妈妈在家里做好饭菜等你。大家一起看看电视,吃吃水果,哪怕你吃完饭再去查房也可以啊!……这样才有家的意义啊!”

    女儿的话句句叩击着他的心,但是要做到,却不那么容易。不久前,他在苏州率先完成的肺移植手术又让他睡在办公室的躺椅上整整两周―――肺移植手术在大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低,稍一懈怠,就会前功尽弃。沈振亚说,除了守护,他别无选择。救死扶伤,护卫人民的健康,被白衣天使奉为天职。沈振亚教授以一双巧手、一颗爱心、一腔真情履行着这一神圣的职责!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