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苏州应把名人更好“推出去”

苏州日报 20161211 A第03版

■方仁

  □苏报记者 方仁

  著名人文学者、传记文学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得主李辉昨天做客苏州图书馆“苏州大讲堂”,为众多听众讲述名人故事。在接受苏报专访时,李辉认为,苏州应加大对名人的宣传、推广力度,把他们更好“推出去”。
  李辉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北京晚报、人民日报记者、编辑。他的随笔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后来又两度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奖。
  昨天的讲课中,李辉用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打开了听众的视野。他说,自己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一直热衷采访文化老人,叙述他们的命运,其动力来源于对历史的热爱。从巴金、萧乾、胡风集团群体、沈从文与丁玲、黄苗子与郁风、黄永玉等的传记,到上世纪90年代“沧桑看云”人物系列,以及最近12年所写的《封面中国——
  美国〈时代〉讲述的故事》,他越来越觉得,
  走进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不同人物的命运故事里,通过细节来触摸历史。这样的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有体温的历史,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联,有命运之间的相互呼应。
  此前,李辉已先后在苏州大学、苏州职业大学主讲《巴金〈随想录〉中的那些老人》和《地名,我们回家的路》。对于苏州,李辉坦言很熟悉。他说,自己第一次来苏州是1978年,后来几乎每年要来一两次。对于苏州的快速发展,李辉十分高兴,但他同时认为,应更好保护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此外还应加大对众多名人的宣传、推广力度。
  “应该说,苏州在打名人牌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文章,但跟苏州丰厚的名人文化资源相比,这文章做得还很不够!”李辉以朱德恩师李根源为例说,这位名人曾长期定居苏州,撰写了《吴郡西山访古记》,留下了众多摩崖石刻,还在城西善人桥马岗山安葬了1932年“淞沪抗战”中牺牲的抗日将士,十全街有他的故居,城西小王山有他和他母亲的墓地……但这样一个人物,许多苏州人并不很了解,去小王山、马岗山参观的人很少,十全街的故居则难以寻找。
  李辉在呼吁加大宣传、推广李根源资源的同时表示,苏州对其他历史名人也应如此,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把众多名人“推出去”,让名人资源成为苏州吸引外来游客和本地市民的重要名片,才不负历史文化名城之名。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