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五老与曲园修复

姑苏晚报 20160201 B第05版

■沈伟东


   前排左起顾颉刚、王伯祥,后排左起叶圣陶、章元善、俞平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俞平伯的学生、新加坡作家协会永久名誉理事长周颖南,怀着对王伯祥、章元善、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的崇敬心情,在海外刊物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北京的五位苏州老人的长文。京华姑苏五老,自小都生活在苏州,有的还是同窗好友,相互间的情谊深挚,不论是和平年景,还是在风霜剑戟、备受折腾的岁月里,都会毫不顾忌自己将会面临的何种处境或带来怎样的后果,急切看望,关心劝慰。许多有识之士、尤其是苏州的文人们,也就引以自豪地称呼这五位老人为“文人相敬”的“京华姑苏五老”了。这里披露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们上书国家文物局长仗义呼请重视修复苏州曲园的一则佳话。

  落户姑苏造园著书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1821-1907)。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曾主持诂经精舍达31年之久,是晚清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著名学者徐花农、张佩纶、吴大澂、陆润庠、章太炎,画家吴昌硕等均是他的门下。俞樾一生致力教育,笔耕不倦,著述甚丰,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书》和《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是其毕生主要著述。俞樾的书法亦是造诣颇深,独树一格。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枫桥夜泊》石碑。当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即1907年2月5日便倏然长逝了,所题写的诗碑成为绝笔。
  那末,俞樾到底是怎么来到苏州以及择地造园落户苏州呢?这要从清朝礼部侍郎曾国藩担任复试题卷官欣赏叹服俞樾所赋诗的一事说起。
  据史料记载称:曾国藩的识人之誉有口皆碑,他的知人之誉,超秩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
  那是道光庚戍年间,已中进士的俞樾赴京参加保护殿礼部复试。复试所考的是诗题:“淡烟疏雨落花开”。这是一道难度大而其意不吉祥的出题。可俞樾稍一审题,便挥毫写下了以“花落春常在”为首句的一首五言诗。这下引起了阅卷诸公的一番争论,因看法不尽一致,分歧不小。有的甚至怀疑俞樾仓猝间是录了旧作。可是,这次殿试的执事官员-清末湘军首领、两江总督、时任礼部侍郎曾国藩的看法并非如此。他看到俞樾的诗后眼睛为之一亮,情不自禁地抚案以激赏的口吻说:“此生他日所至,未为可量!”果然,经曾国藩的一番阐释,一锤定音。俞樾由此得中殿试第一,恩荣及第,赐宴礼部,被授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三年后终于捱得壬子散馆,得以引见入宫,在宫禁森严的紫禁城,一睹了奕的圣容。咸丰帝见其谈吐学问俱佳,温言垂询之余,似有所瞩,引见后不久,便蒙恩得授翰林院编修。谁知,一介书生的俞樾,于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河南学政任上,因不悟官事,在二月出棚考试时,所出的“王速出令反,国家将亡必有妖”等题目试士,被后御史曹泽等人认为割裂了经文,犯上嫌故,借机弹劾,革职回乡。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俞樾来到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因与苏州有缘,在友人资助之下,同治十三年(1874年)购得了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一块,面积2800平方米左右,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因其居住区之西北原有块隙地如曲尺形,似篆书“曲”字,于是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故构造小园名为“曲园”。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特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悬挂于宅门。俞樾最为得意的厅堂“春在堂”,其匾额为曾国藩所特别题写。曲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园主一时兴致,自号“曲园居士”,又称“一曲之士”。从此俞樾消遥林下,以读书教育著书为生,终生不仕。当时曾有人说过这样的顺口溜:”曾国藩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李鸿章)拼命做官,官亨好运;一个(俞樾)是拼命读书,学识渊博。"

  五老上书呼请修园

  俞平伯幼年跟随曾祖父俞樾生活在苏州。老人痛爱小重孙,俞平伯双满月时,曾祖父抱着他剃头,并赋诗志喜,至今还保留有俞樾82岁与3岁的俞平伯在曲园中的一帧合影。俞平伯幼时聪颖,小小年纪就知道钻进曾祖父俞樾的书房卧室里,读书识字做功课,深得老人的钟爱。据说,俞樾授课也特别认真,要求俞平伯不能有半点马虎。俞平伯每读过一本书,俞樾还要求他盖上一枚“拼命著书”的印章。俞平伯3岁始读《红楼梦》,16岁进平江中学,当年就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门。20岁毕业赴英国留学。回国后于教育之余,潜心投入《红楼梦》的研究,24岁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红楼梦辩》。王伯祥、章元善、顾颉刚、叶圣陶对这位小弟刮目相看,赞誉他的红学造诣,叹服他的学问才华。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已移居京华、时任北大教授、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的俞平伯,常常念及曾祖父精心营造的曲园。听说年久失修、园貌荒芜的信息,惋惜之余,萌发了将祖园捐献的意愿。1954年,已是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俞平伯,先是写信表达意愿,接着又专门赶到苏州,来到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他将曲园包括宅区、花园和家具、图书、木刻书版一并捐赠给苏州市人民政府。
  结束了“文革”,俞老欣逢盛世,心情舒坦,但怀旧日甚,对幼年生活过的曲园,还常常与人谈及当年其中的厅堂陈设,遍种的书带草,以及在曾祖父携领着他赏花观灯、欢度灯节的情景。一次好友陈从周出版了散文《书带集》,特邀俞平伯作序。俞平伯欣然而为,序中说:“兹集多载杂文,名以‘书带’者,盖取义于书带草云。此草江南庭院中多有之,傍砌沿阶,因风披拂,楚楚有致。余昔吴下废园亦曾裁过。”写下了这篇序,故园宛若水中倒影,在他的心中激荡了起来。当他得悉园中建筑被单位占用,池塘填埋,花园已废,代之以一幢3层楼民居时,更是升聚了他对故园的萦念之情,还常常为此闷郁不快。“五老”中尚健在的顾颉刚、章元善、叶圣陶亦关念着曲园,他们感触到俞平伯沉重的心事,于是,先是叶圣陶在1980年1月的《苏州报》上发表了题为《俞曲园先生与曲园》。他直言应该纪念曲园先生,而修复当时已遭严重破坏的曲园,则是最好的办法。为了修复曲园,他还致信国家建委园林局局长牟锋。接着是顾颉刚1980年5月18日草拟了给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的信函。顾颉刚从俞平伯曾祖父俞樾的学术成就和他在东南亚的深远影响,以及发展旅游业等方面,阐述了修复曲园的重要意义。信函经叶圣陶、谢国桢、章元善、俞平伯、易礼容、陈从周等著名学者亲笔签名后送达国家文物局(王伯祥最是俞平伯的兄长般的老友,因他已于1975年12月辞世,故签名者中没有他的名字了)。任质斌郑重作了批示,并及辗转到了江苏省及苏州市人民政府。曲园开始了修旧如旧恢复其原貌工程。

  曲园复原大师圆梦

  苏州市人民政府很快落实安排了修复曲园的项目,园林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的学生、苏州市园林局副局长邹宫伍主持这项修复工程。正当由园林局古建公司负责施工的曲园西落的小竹里馆、春在堂和中落大厅乐知堂等建筑的方案论证确定时,恰巧同在给任质斌局长信函上签名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史专家谢国桢来苏访书,在他见到邹宫伍后,即手书介绍邹宫伍去京拜见俞平伯,汇报修复方案,听取意见,并请提供资料。喜出望外的邹宫伍在京城南沙公寓匆匆见到俞平伯时,俞老兴致颇高地与邹宫伍亲切交谈,特地从书房内奉出珍藏多年、“文革”中幸存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书写的一块“德清俞太师著书之庐”匾相赠;另有一块是俞樾、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所写的“春在堂”匾额。可是,这后一块匾额,俞樾是十分珍爱的。因为当年他的一句“花落春常在”,深得了曾国藩的赏识。俞樾从此对曾国藩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恩。他自称:追念微名所自,每饭不敢忘也。俞平伯特嘱邹宫伍将曾国藩所写的“春在堂”匾额描摩后带回复制挂在春在堂。
  曲园第一期工程修复后,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12日研究决定,曲园的陈列布置由文物部门负责。于是,文物部门在接收房屋、制订陈列布置方案时,由市文管会副主任邱协耕赴京,通过俞平伯内弟、全国政协常委、《团结报》社社长许宝骙的关系,于1985年12月8日来到了俞平伯的家里。俞老高兴地说,他在50年代将曲园献给国家时,祖父的《春在堂全集》木刻“书版”是一起捐赠的,希望能找到后一起陈列出来。俞老表示:如果“书版”能找到,他将捐赠部分藏书一起成立。许宝骙则愿意将他家保存的俞樾的两封亲笔信捐赠供陈列。邱协耕返苏后,通过多方征询意见,终于在1986年苏州建城2500周年期间的10月28日,举行了“俞樾故居部分整修陈列开放仪式”。俞老得悉后心情异常激动,惜行走不便不能南下,特委托女儿俞成来苏参加开放仪式。叶圣陶也特致有电报表示祝贺。
  1986年之后,曲园进入第二期花园部分的恢复工程,由苏州市文化局负责实施。局领导和恢复组成员认真研究俞樾所著的《曲园记》和走访听取老居民的回忆,经设计人员绘制了总体和局部的图纸并搞好了模型后,由当时的文化局局长周文祥和分管副局长魏嘉瓒专程赶到北京请俞老审定。可这时俞老因夫人许宝驯于1983年2月辞世,这对表姐弟婚联几十年如一日,患难与共、感情深笃,俞老身体为此逐渐不佳,有时甚至思绪还不清。因而,当时俞平伯未审看模型。后来家人等到其情绪稍好时陪着他看了存放在家中的模型。俞平伯在观看模型时,凭他儿时的记忆认为,模型做得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也对所示的假山、亭阁、曲桥以及牡丹园的高低、大小、位置等,一一提出了意见。
  曲园的二期工程进入了尾声,完整的曲园即将全面开放,魏嘉瓒等兴冲冲又赶赴北京,准备向俞老汇报修复情况及邀请他莅苏参加开放仪式。谁知,魏嘉瓒于1990年10月16日到达北京时,即看到报载俞老已于10月15日逝世。他当即与同去的一位科长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前往吊唁,并撰写挽联一副:“才出苏杭名区七十年追求热忱爱国赢得世人称仁者,幼承曲园教诲为万言宏论精研红楼享誉文坛是大家。”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