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书院式阅读”的大学教授——陈国安访谈录

姑苏日报 20150510 B第01版

■华乐、丁姗

 ■图/文华乐丁姗
  陈国安小传
  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1995年获学士后留在苏州大学任教至今;2003年获硕士;2008年获博士;201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站博士后。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语文教育学研究,有《南唐书校注》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等著作,发表古代文学与教育学研究论文60余篇。

  大家戏称我这样带着十几个孩子读书,叫作“书院式阅读”

  晚报会客厅:安子老师好!首先要祝贺你当选《中国教育报》评出的“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二十年来,你义务推广书院式阅读,坚守民族文化之价值,力所能及地推动着阅读在民间普及开来。你将家里打造成面向中小学生的“现代私塾”,喂给这群孩子中华文化之母乳。
  陈国安:我喜欢孩子!愿意用自己的努力慢慢改变孩子的教育生活,让他们渐渐明白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成为一个“空洞的”成功的人。教育生活的改变要从影响孩子阅读生活开始,这就是当时我对此的基本想法。大学时候,我做过小学生家教,在少年宫上过作文辅导课;读大学之前我是一名中师生;大学留校之后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和语文教育研究。于是,我就由着“喜欢”开始教身边的孩子读书。
  大学毕业时,我有了稳定的收入,宿舍里满满五架书,便开始义务“开讲”,身边朋友的孩子挤在书架重叠的集体宿舍里上课。而后,从苏大财西校门口的集体宿舍到平江路混堂巷1号的小木楼上,从里河新村的老公房到园区的宽大书房,这一开讲就坚持了二十年。
  夏水秋月堂是我书房的名字,有匾一块,为贾平凹先生所题赠。这间书房也兼作教室,桌上有笔墨纸砚,随意散放,学生来读书时看到的书房里的一切是我平时的“原生态”。我的书桌特别的大,以前是自己打的,一米宽二米长,现在是两张大书桌拼成。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上课环境,随意放松,又能在四壁书墙中静下心来。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单独的书房,我告诉他们,这是你精神慢慢成长的家园。
  之所以带着那些身边的孩子在“慢书房”里读中国经典作品,其实是针对目前我们的教育不相信“读万卷书”,也不相信“走万里路”,只相信“做万道题”的扭曲的现实。大家戏称我这样带着十几个孩子读书,叫作“书院式阅读”。想想也对,读书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个独立思考、有着良好的公民素养的孩子。针对现在语文教材选文大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我所选用的大多是经典文选,古代的以《古文观止》、《骈体文钞》、《唐诗三百首》和我的导师钱仲联先生选的《宋诗三百首》为主,现代的也是用各作家散文诗歌经典选本。我相信“经典作品”的力量,一个孩子从小开始读经典作品,将来的“文化口味”不会差的!
  来我这里,不仅是读书,更要慢慢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真善美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慢慢关注他们习惯的养成。比如,告诉那些孩子怎么做一个主人欢迎的小客人,自己的学习生活自己管理好,发表意见要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自信优雅的状态出现等等。
  我常常想,人为什么要读书,古之学人为己啊!让孩子读书,也是为了能让他们过上自己快乐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也是我一贯的主张。我的学生跟着我读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书,在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上会和其他的孩子大不一样,这是我很高兴的事。
  一个有力量的民族是让孩子读自己本民族的书开始的,每一个孩子的文化母乳是其民族文化经典著作。让一个有着中国价值的孩子心底有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我和他们一起慢慢地成长,这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在书里和孩子一起发现自己,在读书中和孩子一起慢慢地理解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一个自己包括我自己都成为最美丽的自己,读书的魅力便展现了,读书会让每一个人都遇见最美丽的自己。

  大手小手同翻一本书,今天的社会需要这样的阅读共同体

  晚报会客厅:在你的获奖感言中,你提到开展“小手拉大手”的阅读方式,让孩子带着家长共同读书。请与读者分享这种开放式的阅读实践吧。
  陈国安:在实践中,我发现改变父母比改变孩子更困难。1960、1970年代的父母大多是在最需要读书的年龄遇到了“书荒”,他们在阅读习惯上是需要“再培养”的,于是我主张“小手拉大手”,亲子共读。大手小手同翻一本书,不仅建构的是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孩子的精神开始发育了,父母的精神也开始了“再发育”。我尝试过要求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群体与他们的父母一起共读《丑小鸭》。我讲了一个月的《丑小鸭》,父母回去听孩子转述我如何讲的,他们也开始读,然后编成了一本读书报告集。孩子和父母的文字都在里面,负责编写的一个孩子写的前言题目就是:一“个苦难的人是没有梦想的”,多好啊!后来大家都有了积极性,不仅继续读《安徒生自传》,还把六本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都读完了。
  孩子和老师、父母共读是一种阅读共同体的建构。在这个共同体中,师长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魅力,一起感受人性中善良的光辉,让孩子的心变得柔软起来,让大人们的心变得温纯起来。我们今天的社会需要这样的阅读共同体。在1960、1970年代的人步入壮年的时候,工作的压力和节奏无法让他们顾及有本书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理想,但是当孩子那双小手伸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温柔地用大手一起去牵拉上他们那有书的一双双小手。这样,一双双小手可以努力去改变我们这个民族的阅读状态。
  晚报会客厅:身为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授,你是如何感染校园里那一双双青春的手臂呢?
  陈国安:从1995年到2012年,我先后曾任八个班的班主任。每个班都有一份固定的作业,那就是用繁体字竖着抄写十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诗经》、《楚辞》、《论语》、《庄子》、《孟子》、《荀子》、《文选》、《文心雕龙》、《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在2008年,我做了其中三个班的班主任。那年,我正好博士毕业,学校有一万元科研经费的发放。于是,这一万元成了我为这三个班的学生买书的基金,一年为每人买一本,让他们交换着读,四年用完一万元。毕业时,我让他们从这些读过的书中每人挑选四本带走,算作我送给他们独立社会人生开启时的礼物。我相信,这些孩子将来会用书籍陪伴他们一生,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会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除此之外,从2004年开始,我创办了文学院“礼拜三读书沙龙”。每周三,我只要不出差,都会跟班上的学生在一起,听每个学生讲自己的“阅读分享”,还时常共同讨论一本书。这个阅读组织,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始终觉得,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读书!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在读书,这个民族是有力量的。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大学在中小学的一个“卧底”

  晚报会客厅:基于多年来的教育研究,你还开展过哪些教育尝试与实践?
  陈国安: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大学在中小学的一个“卧底”。我从未将在大学做一位教授博导,作为自己的最大的人生梦想。若能办一所有着自己对教育理解的学校和编一套自己满意的基础教育十二年的“语文”教材,在我看来,这一生没虚度光阴。
  大学教授到中小学去教书兼课,在民国是一个很好的风气,我们既然有这样的教育传统,为什么不从我做起就让它延续成为新的风气呢?到中小学去兼课教书的大学教授们不会添乱,他们只有这样的了解才会更真切地为中小学教育出谋划策。
  目前,正迈出了谨慎的一步。我接受了苏州市第三中学聘请,担任其“慧成实验项目”的主持人,正在启动招生,小班化,每班30人,4个班。我们将办一所在苏州小巷中最国际的“慢教育”学校,在善耕书院培养智慧灵气、阳光优雅的国际化人才。我们探索精耕细作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拓展课程的实践化和特色课程的苏州化。坚持用艺术养心,以体育健体,所以每天我们都会各有一节艺术课和体育课。我将在每一个学年中所有的班级,上完整的半个学期的语文课,同时还会担任“中国儿童哲学课”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100个人物”课程的主讲老师。
  而今,招生采用校荐和自荐的方式,不进行文化考试,采用孩子家长一同聊天的方式进行面试,以寻找有着共同教育观念的父母。我们选择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我们相信培养比选拔更重要。当然,对家长也是有要求的,希望他们每个月有一节课与孩子一同在学校度过。少年期是亲子关系建构的关键期,这个方式也许能避免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与学业问题时除了给他们找家教之外便手足无措的尴尬。同时我们希望,初中三年时光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度过的选择者,不仅仅是父母,更重要的是孩子。
  除此之外,让所有的孩子喜欢故事,让故事滋润孩子的童年,这是我今年开始研发的一个课程:十岁以前的100个故事。包括:中国神话、民间、寓言和历史故事及外国童话,各20个。让孩子拥有中国底色的童年,让孩子的童年从智慧开始,我还在研发中国儿童哲学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100个人物”课程,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思考生活,孕育智慧,教育让人完整起来幸福起来。去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现在刚刚编好《语文的坚持:一个大学老师的初中课堂》,即将出版;正在编《语文的静守:一个大学老师的高中课堂》,我的课堂坚持用原文作为教材,原文好的我们欣赏,原文不好的我们批评,让孩子慢慢开始用自己的脑袋想自己的问题,这在一定范围内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我相信,以读书的名义,我绝不是一个人的“大战风车”,我是这个正有着理想和激情希望慢慢改变教育和孩子阅读生活的1960、1970年代群体的一员,我们正在向明天慢慢前行,明天有着我们在书香里的最美丽的自己和那最美丽的孩子,明天里有着我们最美丽的中国……既然选择了出发,那么就不要畏惧风雨,明天里有着绚烂的彩虹,彩虹上有着美丽的书籍……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