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和龚自珍“神交”昆山

苏州日报 20160318 B第02版

■记者


  林则徐(1785-1850)和龚自珍(1792-1841)是晚清同朝的两位官员,前者是展一代反帝英气的民族英雄,官至一品;后者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爱国学者,只有区区六品。虽然官衔相差悬殊,但共同的禁烟立场,使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一对义士。而且,两人先后到过昆山,虽没有见过面,但由于彼此有好感,好似神交,日后有缘抱团聚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清道光十四年(1834)春,两江总督陶澍来昆山视察时游览了玉峰山。为了纪念这次高官莅临昆山的足迹,事后地方政府在玉峰山腰中建亭立碑。亭边巨石上记录了陶澍来昆一游的时间、地点、环境、过程,及同游人、建亭人等信息。凉亭原名“奥如旷如之亭”,可以理解为那是一座“奥妙无穷又放眼开阔”的亭子。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有“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的说法,那么,“奥如旷如之亭”的命名出典可能就缘于此。
  是年夏,江苏巡抚林则徐奉旨疏浚娄江,来到昆山勘察。余暇,由昆山县令陪同游览了马鞍山,当爬上半山腰时,发现了一座既是老师又是前任的陶澍所建的凉亭时,不胜感慨。因为林则徐和陶澍都是当朝的禁烟先锋,见此凉亭,不禁心潮澎湃。当他登亭远眺,不由触景生情,欣然挥毫,留下了亭联墨宝:
  有情碧嶂团栾绕,得意孤亭缥缈间。
  旁观者都钦佩林则徐瞬间拟联,出手不凡,不愧为是个大学问家。当看到他接着写下了“道光甲午年,偶过昆山,来登此亭,因集石湖、放翁诗语题之”的附款时,才明白了他分别采用了大诗人范成大和陆游的佳句而集成了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玉峰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前程牵挂的纠结心境。后来,昆山为了纪念林则徐曾经到此一游,而且还留下了墨宝,不仅把对联刻于亭柱上,而且还将“奥如旷如之亭”改名为“林迹亭”。
  不久,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龚自珍辞官南下,他没有回到故乡杭州,而是来到环境优美、文气浓郁的昆山安度晚年。大概是他慕名“徐氏三鼎甲”的文才,就从原礼部侍郎徐秉义的后裔手中买下了徐家旧宅,经修缮后,名为“羽琌山馆”。“羽琌”为天子享宴的地方,美如仙境,用此命名,为了让此成为修身养性的天堂。羽琌山馆位于今东塘街的高板桥附近,别名海西别墅,因羽琌山馆地处东海之西的缘故。
  龚自珍定居昆山羽琌山馆后,就把妻儿从京城接来,过着平静而惬意的闲士生活。从此,他远离了官场,没有了喧闹,秀美的玉峰和清澈的娄水抚慰着他那曾经受过创伤的心灵。周围是人文荟萃之地,早就听说昆山进士辈出,状元接踵,所以才慕名投奔到昆山的怀抱。而且羽琌山馆的原房主是当过礼部侍郎的徐秉义,徐秉义的舅舅又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他们都有旗帜鲜明的立场,精彩纷呈的诗文,于是激起了龚自珍的创作热情,他日以继夜地伏案作诗,才思喷涌,佳作迭出,后结集刻印。由于这些诗作成于农历己亥年(1839),所以龚自珍就将他的诗集命名为《己亥杂诗》。共由315首七绝组成,题材广泛,大多是忧国忧民的政论诗,其中不乏流芳百世的好诗。如被收录进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直至今日还有启迪意义。
  龚自珍还在羽琌山馆中写下了不朽名篇《病梅馆记》。他从苏州邓尉山购买了数百梅苗,当栽植私家园林时,发现多有病态,于是写下了《病梅馆记》,表达作者疗救病梅的虔诚心态,殷切地发出中国也应医治国殇实施改良的心声。
  一天,当龚自珍登临玉峰林迹亭时,发现自己仰慕的一代忠贤竟然也在昆山留下了对联墨迹。透过文字,反复琢磨其用意,似乎已触摸到林则徐怀才不遇的复杂心境。他虽然没有在昆山遇见林则徐,但对他竭力禁烟却不被重用的处境早有耳闻,
  面对危在旦夕的国情,龚自珍恨不得立即助他一臂
  之力。
  后来,鸦片泛滥,国难临头,为保社稷,清政府才不得不把林则徐任命为钦差大臣,要求他火速赶往广东沿海,立即查禁鸦片。龚自珍得悉后,立即写就《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一文,为林则徐禁烟献计献策,盼望他能旗开得胜。文中有三句掷地有声的忠告:一句是“食妖宜绝矣”,意思是吸食鸦片的“妖事”务必禁绝;一句是“火器宜讲求”,意思是武器一定要讲究先进,而且一定要求得;一句是“刑乱邦用重典”,意思是对敌人不能心慈手软。林则徐读后怦然心动,深受启发,并果断采纳。最后,林则徐用现代化的武器缴获了全部鸦片,并在虎门当众销毁,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现在,林迹亭经重修后成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而羽琌山馆已彻底毁弃,但龚自珍支持林则徐禁烟的美谈一直在民间传诵。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