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从萨义德到山塘街

苏州日报 20041209 二卷55页

■高琪

■ 本报记者 高琪

    他和周星驰的对话是本年度最热门新闻之一,这位不拘一格将雅俗文化打成一片的著名学者,近日又因为3500余册赠书和苏州联系在一起―― 

    李欧梵――哈佛大学荣退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及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中英文代表著作包括:《上海摩登》、《铁屋中的呐喊》、《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西文学的徊想》、《狐狸洞话语》、《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等。李教授生于河南,长于台湾,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11月末,李欧梵夫妇从香港飞抵苏州,出席苏州大学文学院举行的“李欧梵教授书库”捐赠仪式。李欧梵收藏的3500余册图书已在两个月前从美国哈佛大学运抵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代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所,该研究所由李先生亲自出任名誉所长。这批价值数万美元的图书,既有大量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有大批港台和内地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及《哈佛亚洲研究》、Position等杂志,其中有相当部分的图书均为作者签名本,殊为珍贵。由于李欧梵教授在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崇高地位,海外汉学界和中国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都囊括其中,很多著作都是国内学界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书的。

    扎扎实实做学问 

    简朴而隆重的捐赠仪式之后,李欧梵和文学院研究生座谈。从对人文主义学者萨义德的理解说到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   “在这个‘后现代’、‘商业挂帅’、都市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讨论人文主义?如何讨论萨义德所谓的世俗性?”李欧梵提出“文本细读”的方法,不要急于将文本纳入某个系统做“宏观研究”,“文本细读的方法在中国学术界目前最缺乏,一个好的文本蕴藏无穷尽的东西,不可以一种系统穷尽。我们做学问要做的是细读的工作,要在各种误读、各种密码中重新解读,进行人文精神照明下的解读。”“在苏州应当成立苏州学派,继承范伯群先生的好传统,不分雅俗,从最经典的作品到流行文化中的文本,进行文本细读。” 

    3500册图书寄托着李欧梵先生对苏大学子的希望,“从文本着手,重新出发,做扎扎实实的学问”。李欧梵和现代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所所长季进博士合作主编的一套“文本细读”丛书也正在策划中。

    管他什么诺贝尔奖 

    对李欧梵的才华横溢妙语连珠早有耳闻,他说自己常常故意把演讲讲乱,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座谈中时有警句,令闻者兴奋之余,豁然开朗。 

    有同学问,为什么中国作家很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李欧梵说,“诺贝尔奖只代表北欧一些老知识分子的意见,并不代表全世界。这一点,马悦然(诺奖评审委员,瑞典汉学家)也接受,还公开说,不过我下面说的半句,他就不引用了――管他什么诺贝尔奖,不要理它。作家获奖对作家不一定是好事,压力太大了,获奖之后往往写不出好东西。20世纪绝对有许多没有得奖的作家比得奖的作家更好。” 

    李欧梵是“阅读城市”风潮的始作俑者,上海与香港“双城记”的提法深入人心。他曾经说过,“只有拥有了历史感,才不会有那种都市焦虑”。有人问:“您是怎样看待美国都市、香港、上海与苏州的?” 

    李欧梵说:“我们不能认为美国的城市没有历史感,正相反,美国的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历史感,我居住过的芝加哥就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城市,西雅图和芝加哥,每年全城的人都会选一本书来读。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洛杉矶,洛杉矶变成了一种景观城市或者壮观城市,是用电脑、各种商业的广告营造出来的一种形象,已经无所谓历史。我现在对美国非常失望就是,他们希望用一种金钱的武断手段,把美国的多元性、文化性一笔勾销。而在中国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如此。香港的历史非常丰富,但是当代香港人完全不管历史。上海的每一栋房子都有历史。同样是拆旧房子,在上海,你怎么搞,它背后都有文化的影子,而香港一拆,就什么都没有了。苏州去年刚开过世界遗产大会,我很关心苏州怎样处理自己遗产。苏州在西方世界的形象非常好,它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的想象,园林城市只有中国才有,园林是中国文化最精致的一部分。在发展主义成为主流的今天,苏州怎么处理自己的文化遗产,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苏州代表一种中国文化的想象 

    再见李欧梵,是在山塘街玉涵堂的后花园。面对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李欧梵和太太李玉莹身着唐装,说不出的熨贴。没想到李先生其实是第一次穿中式服装,在十全街偶然一试,想不到效果好极了。李太太更是爱不释手,一口气买了十套。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生活习惯早已西化,李欧梵到了苏州,却仿佛极其自然地融入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中。 

    李欧梵说起,第一次来苏州,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和一船美国人一起来旅游,从上海坐游船来到苏州,看见运河上有各式各样的小船。近年来,又数次来苏,遍游苏州园林,在耦园喝茶、夜游网师园、欣赏金丽生和盛小云的评弹表演,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一次,重修后的山塘街同样使他惊叹。玉涵堂中的“幻影成像”,仿佛立体的《清明上河图》,李先生对此赞不绝口:“苏州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之下,竟能将古典文化基本保存,且能以现代科技再现文化的想象。” 

    李欧梵此行,还去上海观看了由老同学白先勇策划、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园林、桃花坞、山塘街,构成了李欧梵眼中的苏州。李先生留下了毕生收藏的图书,带走的是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友人手抄的小楷《浮生六记》,以及关于苏州的记忆和想象。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