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桥在啜泣(杨荫瑜)

苏州日报 20050409 六卷022页

■龚平

到盘门,我总要去吴门桥头伫立片刻,凝视桥下波澜微起的外城河水,于冥冥中谛听吴门桥的啜泣。这感觉,是从我了解了杨荫瑜与苏州的关系之后开始的。

    杨荫瑜与苏州的关系,我到读大学时才有所知。教我们现代文学的沈先生是研究鲁迅作品的,一次,他给我们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末了补上一句:“在座有几位是苏州同学,你们一定不知道杨荫瑜与苏州的关系吧!课余有时间,可以去查一些资料。”

    杨荫瑜是被文化先驱鲁迅先生定了性的,而且北京女师大学潮中被开除的许广平后来又成了鲁迅先生的夫人。沈先生说这段话,时值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当时,思想解放之风刚兴,“文革”的冤假错案都才着手清理,谁会顾及如何客观评价这个已成定论的历史人物呢?面对高考恢复后的首届学子,沈先生能对我们有如此提示,在当时是够“解放”的!

    1926年;杨荫瑜因北京女师大学潮而被免职后,就来到苏州女师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等学校兼授英语。当时的杨荫瑜总带着一个大公文包,披一件有博士衣象征的黑色大氅。每次上课前,她打开大公文包,取出课本后,总还要再掏出一个带柄的单片放大镜。她本就是戴眼镜的,但还须拿着这样的“大单照”才能看清课文,可见其近视之深。她的课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只用英语。抗战爆发苏州沦陷后,杨荫瑜曾到吴县香山逃难。回城后,日军要她出任伪职,遭到她严辞拒绝。终于,日军对她下了毒手,那是1938年1月1日。  。

    对于她的死,后人说法不一:有说那天“日军数人至杨荫瑜家,诡称日军头目传见,将其诱至盘门外吴门桥上,用刺刀将其挑落桥下,并放数枪,杨荫瑜坠河后即殒命”;也有说“当她走到盘门城旁的吴门桥上时,就被日寇一脚踢下河去淹溺身亡。”

    然而,我更相信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外国文学家杨绛先生的回忆。因为,杨荫瑜是她的三姑母:“当时日军在苏奸淫掳掠,三姑母曾留学日本,能操流利的日语,她多次找日军将领理论,日将领就勒令军士吐还掠取的财物。她邻近许多妇女怕日军按户寻觅‘花姑娘’,都挤在她处躲避。1938年1月1日,有两名日军诱她出门,走到桥上,对她开了一枪,遂落河中,待她下沉,才扬长而去。”

    当今中国的读书人恐怕无人不知“杨荫瑜”这个名字。因为,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收进中学课本里的。这个名字对如今的中国人来说,是个什么印象呢?读高二的儿子刚学过这篇课文,他是略作思考后回答的:“灰色”。我敢说,这“灰色’’至少代表着这两代中国人的一个共同印象。而我呢,在了解杨荫瑜晚节之前;甚至是把她与“刽子手”划上等导的!

    其实,1925年北京女师大的学潮与1926年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本非一回事。只是鲁迅先生在谈及如何认识刘和珍君时,才把这两件事放到了一起。现在的课文中,对“杨荫瑜”的注释,倒是添了一些客观的成分:“1924年开始任国立北京女子师大校长,依附北洋军阀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杀害。”

    且不去管别地的中学如何?我们苏州的中学语文老师们,是否还应在这段话之后,再补上几句什么呢?斯人已逝,而吴门桥尚存,我想:无论杨荫瑜当年是如何死于这桥下的,吴门桥的泪水会涤清尘埃,还她本该属于这个名字的颜色!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