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领域的开拓者(王振明)

姑苏晚报 20050407 四卷020页

■卓人、柔刚

从海外归国创业的王振明,不仅亲手建起“捷美大厦”,还是一个拥有众多知识产权的人—— 

    人物档案 

    1962年出生的王振明,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得光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赴美国深造,1993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就职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休氏医学研究院。1998年放弃了美国休氏医学研究院的优厚待遇,回国成立苏州捷美电子有限公司,从事生物工程领域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5年来,在生物工程及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研发了4大系列、上百个产品,并拥有这些产品的全部知识产权,许多产品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独一无二。通过产品的研制开发,构建起了集光、机、电及生物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强大的产业开发平台。 

    “惨淡的4年” 

    少年王振明常常“辍耕之垄上”,然而,面对大人们的善意喊问:振明,看你呆思呆想的,丢了活可是丢工分呀!他虽然不吭声,心里却总会冒出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他的这个“鸿鹄之志”有一天突然奔放出来:国家停止了整整10年的大学高考恢复了,那是1978年,他正值高中毕业!在历经了令人头晕的复习、诚惶诚恐的考试、度日如年的盼望,最终接到了苏州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欣喜若狂。20多年后的今天,当王振明接受母校苏州大学的邀请,为大学生们做成才与创业的报告时,依然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他被大学录取时的心情。 

    然而王振明却将他在大学4年的生活用“惨淡的4年”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校园是一方与世隔绝的圣土,计划经济的体制使得学生无须为生存和就业担忧,所以在王振明眼里,这样的学习生活太过单调。 

    那时他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与“老三届”们共处一班,他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于是他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繁重的作业和冗长的实验以及无数的考试中让时光缓缓流过。除此之外,几乎在所有方面他都格格不入,他苦闷而寂寞。 

    但他是不甘的。为了能有资格介入“老三届”这个“主流社会”,为了在同学中有个说话的权利,他开始了一项不为人知的自我训练,这就是读书。他读天文,读地理,读文学,读历史,读民俗,几乎通读了中国通史、唐宋诗词等文科类的全部书籍。他的学习生活太不精彩,却从读书中获得了无数精妙绝伦的故事,获得了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这时候他才发现,仅捧着理科未免太狭窄,而中国传统文化又缺乏光、机、电的感应,唯有这般综合的读书,才使他触类旁通,相得益彰。 

    “冒险的行程” 

    成绩已经名列前茅的王振明,他的精力富足有余,在他喜悦地拿到本科毕业证书前,他已经获得了苏州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的录取通知。这回学的是光电专业。 

    当初,外面的世界还很无奈,色彩远没有今天那么丰富,唯一的诱惑就是出国深造。按照当时国家政策,他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1987年便开始行动。 

    那些日子,他几乎天天跑图书馆,是为了获得信息。就在这频繁的咨询与联系中,他的钱袋渐渐瘪起来。本来不宽裕的经济,加上出国咨询、联系,等他确定了目标,准备发起冲击时,不仅是身无分文,而且已经负债数千元。拮据的学习费用让他记忆深刻,考托福时,他向老师借了26美元。靠着这26美元,他顺利通过了托福考试这一关。 

    1987年的春天格外温暖,奇异的是,王振明忽然听到了窗外紫藤上喜鹊的叫声,就在喜鹊声到来的次日,王振明收到了美国爱德华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 

    他向学校借了300美元、900元人民币,又还掉了考托福时借来的26美元,这样,他是揣着借来的274美元飞往美国的,这不啻是一种极大的冒险。 

    美国的陌生深处,既是激烈的竞争,又是无比自由的空间,但它的游戏规则成为约束任何一个踏上这块土地的人必须遵循的法则。要发展,首先要生存,依然回到这个最基本、最原始的课题。他有担任助教收入的支持,因而不太窘迫。但为了了解美国社会,也为了能给今后长久的学习目标备上一些经费,他开始了勤工俭学。 

    这两个暑假是难以忘怀的。他到了BOSTON,在那里,第一个暑假他做了三份工,白天在一家ICECREAM商店做营业员,晚上在一家通宵开的GROCERY店做柜台结帐员,然后,周末去帮人家割草。每天早上6点至深夜这整整十多个小时里,他就在商店柜台前、地铁里、草地上度过,陀螺似的一天下来,回到公寓满身疲惫难以言喻。第二个暑假,他在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上做质量控制,他是耐劳的,忍受的,没想过是否会在超负荷的工作量上趴下,有一次,他竟然在生产线上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近乎疯狂! 

    这两个暑假他不断地奔波,行程无法测算。由此,他对地铁也厌烦了。地铁里,南来北往都是匆匆赶路的人,想必像他这样每天需要奔几处地方的人也不少,他们看起来都平常普通到不为人注意的地步,但,谁能说他们不是为着一个远大的目标,一个宏伟的理想呢? 

    1989年,王振明读完了等离子专业的硕士学位,随即转学到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否定之否定 

    1993年对于王振明是阳光明媚的,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加州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及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休氏医学院研究院同时录用了他,但他选择的却是薪水低了整整一半的休氏医学研究院。他比许多人更深切地懂得钱的作用和力量,但他更愿意跟着感觉走。 

    王振明所在的休氏医学院在近10多年内,产生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拥有30余位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能跻身在这样一个研究团体,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将技术引入生命”,这是王振明在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并经细致研究后产生的理念。他认为,所有生物工程、医疗仪器设备、药品的开发,最终都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因此,技术的终端其实就是生命。这就需要以对待生命热血澎湃的态度来应对仪器设备冷漠无情的面容。 

    最初的研究条件是简陋甚至艰苦的,他在家中的车库里,摆放着车床铣床,楼上的乒乓室里,设置电子实验室,乒乓台就是实验台,那里试管、量器一大堆。他的研究时间一半泡在车库里,一半就在这乒乓室里。邻居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常常看他在车库里刨啊铣的,以为他是个车工或者钳工,见了面,就友好地喊他一声“师傅”。 

    他永远信奉着脚踏实地地做,这回,他发现了一个极不起眼、却在日后成为他全球系列独家经营的小产品。这个产品他只花了300美元的成本就研制成功,它就是一种收集、储藏蛋白质晶体的器皿,东西虽然很小,但全世界各大实验室都会用到它! 

    这是他起步的关键。他用300美元开了第一副模具,生产出第一批产品,一俟上手,立刻获得用户的信任,于是,就在美国他获得了第一批订单。 

    在休氏医学研究院从事生物医学工作的几年里,王振明一直从事蛋白质晶体结构的研究,与此同时,他注力于研究开发其附属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热门中的“冷门”。他忽然渴望早日接受市场的检验,领取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的证明。 

    只是为了检验,他想到了祖国。那一天,他约祖国来的招商团朋友喝了很多酒很多酒,流露出了回国意愿。只是休氏医学研究院让他无法割舍。他的福份还是极高的,他能够选择“两栖”:回祖国创业,同时保持与休氏医学研究院的纽带。 

    休氏医学研究院理解了他,给予了他最大的体谅与支持。他们同样珍惜这位耿直的中国同事加朋友,看重他的才气与能力。那么自然是“爱屋及乌”,理解他体谅他、支持他所愿意做的一切。 

    就像当年怀揣274美元去美国,带着很大的冒险,回国创业似乎也匆忙不迭,所不同的是,怀揣的美元变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到达目的地正是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起点。 

    积累中胜出 

    他的公司有个好听的名字:“捷美”,合了王振明的英文名Jimmy。“捷”,又有胜利、成功、迅速、敏捷的意思;“美”,既应了美好,又合了美国。似乎已经习惯了战车的颠簸,习惯了滚滚的尘埃,它们将王振明逼入竞技状态,一旦成行,便成惯性。 

    他拥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自己的员工,他们都很年轻,很优秀,与他情投意合。他们是在创造事业,更是在创造自己。这使王振明很幸福。 

    原始积累是成功的,3年的艰辛,给“捷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和丰厚的利益。 

    2001年5月28日,又是一个不会忘记的日子,苏州捷美电子有限公司新厂落成暨留学人员创业园毕业企业授牌仪式,在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这个新毕业企业的主人就是王振明。 

    这回,他不是戴着夸张的博士帽,却是西服领带一身的潇洒。此前3年,“捷美”已经搭建了集光、机、电及生物工程为一体的产品开发技术平台,其产品全部出口海外,净资产已由刚注册时的极小资本发展到此时的2000万元,并且拥有了多个由专业工程师组成的独立研发项目组。 

    王振明也是豪放的,大有魄力的,他一下子购地18亩,建造了集研发、产销一体化的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智能型办公大楼“捷美大厦”,成为苏州归国留学人员中第一家自行置地建楼的毕业企业。 

    一组数据是令人震动的,“捷美”以每年50%至100%的速度增长着,她以30万美元注册,5年后的今天,已经拥有了3400万元的净资产,同时为国家贡献了860万元的利税。 

    这5年,“捷美”已经开发出了生命科学领域内所需的6大系列数百个品种的产品,并且拥有这些产品的全部知识产权,6个项目的专利认证,并有数十项专利正在申请过程中。许多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S-10自动配液合成仪被列为江苏省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并获得了国家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的资助。 

    在美国建立的海外销售网络及客户服务部也已经形成气候,纽约、波士顿、华盛顿、亚特兰大、洛杉矶、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等所有生命科学业内用户,都已成了紧密型的合作伙伴。 

    可以说,在王振明从事的这一行里,他已称得上是:“莫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