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毅军:与时代共进的核雕艺人

苏州日报 20041125 二卷44页

■潘君明、新月、王高洁

■本报通讯员 潘君明 本报记者 新月 实习生 王高洁 

    “龙生九子”是一组核雕的名称,根据民间传说“龙生九子”而来……核雕艺人殷毅军向我们展示他的作品,也掀开了核雕工艺品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本上《核舟记》中描绘的核雕工艺之精美绝仑。 

    “龙生九子”即由“一龙”加“九子”共十颗,串成手串。每颗橄榄核上,正面刻着造型简洁明快、线条细腻的“九子”图案,而背面使用篆文以印章形式刻成九子的名称,有蒲牢、饕餮、睚眦、椒图等,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另一件作品“婴儿”的形状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初生婴儿。身体裹在抱裙内,小小的抱裙中间还束了一根腰带,裙上还刻有梅花图案。婴儿小眼微闭,面部流露出的稚气让人忍俊不禁。其形象之逼真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巧夺天工的技艺。 

    核雕是苏州特有的民间艺术,堪称艺中一绝。据资料记载,核雕始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虞山民间艺人雕出了《东坡赤壁泛舟图》,文人魏学颍写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核雕的原材料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值得庆幸的是,仍旧有这样一批艺术家们,以超然的心性保留着这种传统技艺。殷毅军便是其中之一。 

    殷毅军是殷氏核雕技艺的第四代传人,现居住横塘镇。原在苏州嘉美克纽扣厂工作,下岗后,就拿出了祖传的看家本领,在家从事核雕工艺,研究核雕艺术。 

    殷毅军的曾祖父殷根福是位核雕艺人。民国年间,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形设计,用以雕成罗汉头像,为此,他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雕塑成后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民众的欢迎。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后,殷根福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当时,上海仅此一家。以后,殷根福所雕的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核雕艺术品,求购者络绎不绝。殷根福刻制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十八个罗汉个个不同,神采各异,形象生动,被誉为“殷氏罗汉”。殷氏开创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以往的雕刻技艺在雕刻前都要画个草图,如园林、人物、花鸟、走兽等,然后按图雕刻。而殷氏罗汉则无需画图,只要吃准五刀,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是为“定位”。 

    殷毅军的雕刻技法主要传承于祖父殷荣生以及殷根福的女儿殷雪芸。但他在核雕艺术方面并不落于窠臼,而是一方面继承传统,发扬殷氏的优秀核雕艺术,一方面拓展思路,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创制新的核雕品种。就罗汉头像而言,他在祖传的基础上亦有所进步。他通过细致观察,将其面部神态等微妙之处融入到罗汉头像中去。较于其祖先,他刻制的罗汉头像,面部肌肉饱满,立体感强,整体造型更加优美且形象更为生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罗汉的一双眼睛平稳灵活,十分传神。 

    殷毅军在核雕上的成功,与其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相较于前辈大都不习文化只习技艺而言,殷毅军接受过中专教育。他平时喜欢看雕刻一类的书籍,诸如《玉雕》、《吉祥图案》、《锦灰堆》等。早年,他也曾向金石大师张寒月学过篆刻,懂得书法艺术。因此,他的核雕作品,能汲取兄弟门类艺术之长,并融入书画的意境,有文人之雅,亦有风情之俗,雅俗共赏。近几年来,他所创作的“龙生九子”、“十二童子”、“蝙蝠”、“佛手”、“西游记”、“婴儿”、“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作品,独辟蹊径,另有新意。 

    殷毅军说:核雕是祖上传下来的,是殷氏的一门传统艺术。我作为殷氏传人,要跟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雕出新的作品,丰富核雕品种,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