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苏州优秀家训家规活在当下

苏州日报 20151016 B第01版

■施晓平


  □施晓平

  陈兴南:1963年生,苏州人,毕业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档案学专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法学理论专业,曾任苏州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等职,2015年3月起任苏州市地方志办主任、市方志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爱好书法、文史、摄影,苏州市书法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基于内容管理的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研究》国家获奖课题主要研究人员。
  陈其弟:1964年生,苏州人,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现任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参与首轮《苏州市志》、二轮《苏州市志(1986-2005)》编纂,组织指导苏州各县(市)、区志书的编纂工作,先后评审、验收50多部苏州各县(市)志、区志、部门志、乡镇志、村志,总计审读志稿3000多万字;出版《苏州地方志综录》等修志理论著作3部、《苏州桃花坞》等地情读物2部,整理出版《洪武苏州府志》等苏州历代旧志20多种,计400余万字,并在《中国地方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300余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国有国法,齐家有家规。中国家训家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重新引起人们对家风和家训家规的关注。一年多过去,这一话题仍为大众所津津乐道。中央文明办甚至提出了“厅堂悬挂家训”的要求。
  苏州名门望族众多、文化发达,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除形成融入千家万户的家风外,还出现了众多贯穿于各家族发展历程的家训家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兴南、副主任陈其弟对此认为,应该让它们活在当下。

  范仲淹制订的《义庄规矩》就明显具有家规族约的内容

  苏周刊:家训家规是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能说说什么是家训家规吗?
  陈兴南:“家”指的是家庭、家族;“训”的本义是劝说归顺,引申义是说教、教导,往往比较严厉;“规”是劝告、建议,尤其是指温和但尽力地劝。后来人们一般不再区分到底是严厉还是温和,而统称为家训家规。就像《弟子规》说:“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这里就把“规”和“训”合在一起了。所以我们对“家训家规”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由一个家族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行为的准则,也叫“家法”。
  苏周刊:为什么会产生家训家规?它们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陈其弟: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规家训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会产生这一事物。
  家训家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注重法纪;二是和睦宗族、乡里;三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四是行为合乎礼教、做事有名分;五是修身齐家,也就是使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苏周刊:苏州的家训家规跟全国相比,有什么特点?
  陈兴南:我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出现时间早、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各具特色。
  苏周刊:出现时间早体现在什么地方?
  陈兴南: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家规族约卷》,收有全国各地240余个家族的家规家训,其中5个是苏州地区的。该书的《序》提到,在我国存世家谱中,最早期的具有明显家规族约内容的要数北宋名臣、苏州人范仲淹在皇祐二年(1050年)制订的《义庄规矩》,并说:“这项规制在治平元年(1064年)得到朝廷首肯,为此,族人在苏州天平山白云寺先公祠堂旁刻石立碑,以示子子孙孙遵承勿替。义庄规则自此成为家规族约中首创的一种类型”。
  苏周刊:内容丰富又体现在哪里?
  陈兴南:苏州名门望族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望族人家,都是人才辈出。2006年市地方志办“苏州地方历史文化读物”丛书推出了《苏州名门望族》一书,收入其中的姓氏达24个(实际上能收入的姓氏还要多)。这些姓氏几乎每个都有自己的“家法”,让苏州的家训家规内容十分丰富,看下来至少涉及修身、励志、劝学、诚信、廉政、仁爱、孝慈、教子、和敬、处世等十个方面。
  苏周刊:立意深远怎么理解?
  陈兴南:家长、族长都爱子女、族亲,希望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但有些家长、族长不懂得如何爱子女、爱族亲,有人溺爱,有人偏心地爱,结果子女、族亲不成材,往往是“富不过三代”,甚至成为“啃老族”“败家子”。
  苏州名门望族因为文化层次高,所以往往能着眼长远,制订严格的家训家规,并落到实处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子女和族亲的发展,《朱子家训》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一家训家规后来被广为借鉴,产生全国影响。
  苏周刊:各具特色表现在哪里?
  陈兴南:苏州的家训家规不但涵盖面广,而且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虽然经过“文革”,苏州的家谱大多已经毁灭了,许多名门望族的后人也迁居外地甚至国外,但根据史料记载、本地和外地留存下来的苏州家谱、以及望族后人们撰写的文章,还是不难发现这一特点的。
  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苏州四大望族就有“朱文、张武、陆忠、顾厚”之说,这里的“文”“武”“忠”“厚”就是各家族的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正与这些家族的家训家规有关。
  到后来也是如此。范仲淹家族的《吴县(今苏州)范氏规矩·宗禁》要求很严,提出祖遗手泽、田地、子孙、寡妇户口、祠堂中的设备、砖瓦木料等都要“严交代详明,以防遗误”;
  苏州申氏很重视劝学,在《苏州申氏义庄条规》里规定,中进士者给赴任银三十两,准米(即折合米价)六十石;中举者给路费银二十两,准米四十石;
  苏州潘氏虽然以出科举人才而闻名,但并没有看不起其他行业,他们的《松鳞义庄增定规条》明确规定:“习业谋生足以自立,与读书无异”,状元潘世恩也告诫子孙“读书不适用,徒多无益……宜留心经济,读有用之书”;东桥(今属相城区黄埭镇)张氏则在《苏州东桥张氏家训、家规、戒例、奖例》里提出,士农工商都是“生理”(职业),也对不同职业一视同仁;
  吴中叶氏很注重配偶的选择,《吴中叶氏家训·宗约说》“无家教之族,切不可与为婚姻”;“妻亡续娶,及娶妾生子,俱不幸之事……切宜慎之”,这是要求谨慎续娶和娶妾;
  东桥张氏侧重体现仁爱,在《苏州东桥张氏家训、家规、戒例、奖例》里提出,要“恤亲邻”,就是要体贴亲属和乡邻;在“奖例”中规定,“如有饥寒贫困能周给者,亦奖”,也就是鼓励族人救济社会上的贫穷人。

  “解剖”苏州部分家族优秀家训家规

  苏周刊:刚才粗略提到了苏州一些姓氏的家训家规,能展开说说吗?
  陈其弟:可以。因为内容太多,只能重点说说范仲淹的家训
  家规、《朱子家训》和陆氏家训。
  苏周刊:好。范仲淹的家训家规是怎样的?
  陈其弟:家谱里有范仲淹的一部分家训家规。我这里说的,主要是范仲淹的《家训百字铭》。具体内容是: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这里涵盖了百善孝为先(在家)、忠诚(为国)、兄弟(友爱)、尊师重教、注重礼义、崇尚廉洁、知恩图报、博爱至上等理念,部分理念与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是一致的。
  事实上范仲淹也是这么做的。他做官后自己还是保持简朴的生活,却心系百姓,不但兴水利、办学校,还救济穷人,曾养活三百多家人家。宋朝的官员俸禄优厚,但要养活三百多家人家,开销肯定还是不小的。他还买地作为族人公产,称为“义田”,所得租米用于救济同族,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以个人力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实例。
  民国《吴县志》记载,范仲淹在苏州的时候,买了块南园的地,后来他把这块地捐出来造了州学,这就是今天苏州文庙的前身,近千年间培养出了许多人才。
  苏周刊:范仲淹还留下其他家训家规吗?
  陈兴南:有,主要在他的文章、书信里。如方志出版社今年5月出版的《中华家训精编100则》,就选了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里的话,里面说“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就是要求子侄们做官要清廉。
  苏周刊:《朱子家训》和苏州有关系吗?
  陈其弟:历史上有两部《朱子家训》,一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又称《紫阳朱子家训》;另一部就是苏州的《朱子家训》,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之一,它的正式名称叫《治家格言》,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昆山人朱柏庐(名用纯,字致一)。
  这一家训流传极广,影响甚至超过了朱熹的《朱子家训》,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以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就是朱熹的《朱子家训》,就把它称为《朱子家训》了。
  苏周刊:朱柏庐版《朱子家训》主要讲了什么?
  陈其弟:它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虽然才500多个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施惠无念,受恩莫忘”“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等,都是值得称道的名句,还提出了“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语句。
  苏周刊:陆氏家训家规是什么?
  陈其弟:主要是“孝”和“忠”。这要从东汉后期苏州人陆绩(187-219年)说起。他6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给了他几只橘子,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将3只藏在怀里。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不慎掉落在地。袁术问怎么回事,陆绩跪着回答:“这橘子很好吃,我想留3只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惊奇不已。这就是陆绩“怀橘遗亲”的故事。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事迹,编成《二十四孝》,陆绩“怀橘遗亲”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陆绩担任郁林郡(今属广西)太守,为官廉明清正,肃贪拒贿,从不接受下官礼物,也不索取当地特产。任满回家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财物可以压舱,又怕船轻经不起风浪,于是他让人在岸边搬了块石头作为压舱之物。这块石头现在矗立在苏州文庙,被历代地方官员奉为“廉石”,陆绩也因此成为了苏州清官廉吏的代表。
  在封建社会里,陆绩身兼“孝”“廉”两种德行,既是家庭中身为人子的榜样,又是朝廷里作为人臣的楷模,所以陆氏子孙就以这两个字作为家训了。

  家训家规指明方向培育众多贤达

  苏周刊:历史上苏州的家训家规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陈其弟:主要是培育出了许多社会贤达。比如范仲淹的后代人才辈出。他的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都德才兼备,后三者分别官至宰相、尚书、侍郎。范家的后代至今依然十分兴旺。在苏州籍子孙中,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就是其中一位,他一生追求救国、报国,不以官职大小或喜或悲,而是注重品行的培养和学问的积累。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表示:一定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比较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的子孙迁居外地的很多。他们也受范仲淹家训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优秀人物。如十四世孙范昌期,举家迁河南洛阳伊川县为范仲淹守墓,秉性耿直,以诗抨击权贵。范昌期的次子范彦第举人出身,曾担任过教职,不但大力劝学,还慷慨解囊,帮助贫困士子,使当地文风大振。
  十六世范惟一定居松江泗泾镇(今属上海市),考中进士,做官时抑制豪强、平反冤狱、兴利除弊。
  二十九世孙范朝灯,台湾新竹县关西镇人,当选为县议员兼农会理事长。凡学校、桥梁修建一定率先捐款、倡导,冬天则施米济贫,数十年如一日。又在新竹兴建“范氏佳城”墓园安葬族人。因此1975年被选为台湾好人好事代表第一名,享有台湾“关西贤人”美誉。范朝灯十个儿子都有成就,其中五个博士、两个硕士、其余也都受过高等教育。另一位在台的范仲淹后裔范光陵,是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书画家、电脑专家,首创了中文“电脑”一词,被台湾人誉为“电脑之父”。他还发起新古诗运动,出版了中英文诗集20余种,曾三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莎士比亚文学奖,世界诗意油画金奖等。
  苏周刊:苏州其他姓氏的情况如何?
  陈其弟:也是如此。像陆氏后人受“忠”的教诲,出了许多清官。“忠”的原意是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来发展为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之意,所以清廉就是忠的一种表现。
  苏州陆氏后人中的著名清官例子很多。比如吴江芦墟人陆燿(1723-1785年),清朝乾隆时期被评为清廉又有节操的第一人。他刚担任湖南巡抚时,有位盐商送来三万两银子,说是老规矩,前任巡抚号称廉净,也照收不误。现在先送这些,以后会按时送来。陆燿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盐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这些白银就没有去处了。”陆燿说:“那就用它如数平抑盐价吧!”结果一时间湖南的盐价为之降低。
  苏州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也很“忠”。他虽然做官一直做到宰相,但性格易和俭朴,不盛气凌人,温厚谨慎,办事稳妥,恪尽其职。
  其他姓氏的例子如苏州潘氏。这个家族有行善的家规,因此自清初迁苏始祖侨居阊门外南濠开始,潘氏就常常施衣施棺放生、修桥补路赈饥。直到清中后期,还有潘曾沂建立丰豫仓,在荒年向饥民实行平粜,促进了善举的制度化、经常化。
  苏周刊:家训家规既然带着“家”字,一般只能规范家族成员,有没有对非家族成员也产生影响的?
  陈其弟:也有。比如陆氏的家训家规,对来苏任职或执行公务的官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从苏州走出去到外地任职的官员,他们从“廉石”边的府学启程,踏上仕途,谨记教诲,不辱使命。千百年来,苏州的清官廉吏形成了“民本”思想、“务实”之道,实在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
  《朱子家训》影响的人就更多了。到晚清时期,《朱子家训》已成为全国乃至更广范围蒙学的经典读物,以至学生启蒙教育、上私塾都要熟读《朱子家训》,老一辈的人对《朱子家训》都能倒背如流,并付诸行动。

  让优秀家训家规成为社会前进“航标”

  苏周刊:受“文革”等因素影响,家训家规一度被当成封建残余而清除,对此应该怎么看?
  陈兴南:把家训家规当做封建残余,是受极左思想影响的结果。其实,家训家规中有许多规定充满着积极意义,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苏周刊:现在研究家训家规有什么现实意义?
  陈兴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苏州的例子和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无不体现了好的家训家规的作用。现在研究家训家规,不但可促进个人修身,还能宣传传统文化,讲好苏州故事,弘扬正能量。
  另外,优秀家规家训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基本一致的。所以研究家训家规还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苏周刊:当下应重点研究哪些家训家规?
  陈兴南:当今家庭、社会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应该是当下家风家训研究的重点。
  苏周刊:市地方志办在弘扬苏州家训家规工作方面有何打算?
  陈兴南:作为肩负收集、整理各种地情资料的部门,市地方志办一方面要继续挖掘苏州地方志和家谱中的优秀家训家规、精彩故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编辑、整理、出版,并通过各种媒体更好传播,还可以通过让孩子们练书法的方式加深印象,最终让它们成为指引当代和未来社会前进发展的“航标”。
  另一方面,要引导各地编志人员在编写名镇志、村志的过程中,写好当地名人的家训家规,讲清国家级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和家训家规的关系。
  家训家规资料搜集工作面广量大,光靠我们一个部门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欢迎社会各界提供线索,包括各类苏州地区家谱的线索、名人书信线索,尤其是有家训家规的家谱、书信的线索,共同做好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