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洲:朝鲜战场上的雷达兵

苏州日报 20041123 二卷43页

■王高洁、 陈秀雅

■实习生王 高洁 本报记者 陈秀雅 

    年轻时他是一名英勇的抗美援朝战士,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如今年逾古稀的他要将战场上的回忆写成书――― 

    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曾经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见证过刀枪炮火。72岁的李名洲以极其精确的回忆,把记者拉到了50余年前的朝鲜战场: 

    1951年1月21日,我志愿军空军一师雷达站发现20架敌机沿平壤至新安州一线肆无忌惮地对铁路进行轰炸。他们迅速以8架飞机出击,在雷达的正确引导下,空军很快看见敌机正在轮番攻击清川江桥。当时的空军一师大队长李汉命令大家保持队形,率队迅速绕到敌机的后面向敌机射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四处逃散。此次战斗也是志愿军在朝鲜空战中的第一仗。旗开得胜,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在紧接下来的23日和29日的两次空战中,又一举击落敌机两架。在这几次战斗中,雷达兵们由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荣立集体三等功。当时年仅24岁的李名洲,就是志愿军空军一师的雷达站站长。 

    1949年,李名洲刚从上海同济大学附中毕业,由于国家的需要,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而参军了。1950年3月,李名洲等16人从解放军各个部队被抽调出来,成为了新中国的首批雷达兵。雷达兵是以雷达获取空中情报的兵种。它的主要任务是不间断地探测、跟踪和识别空中目标,为空军的战斗行动、飞行管制和人民防空提供空中情报。当时新中国还没有雷达,更没有专业的雷达人员,所以当时的雷达训练都是由苏联的专家培训的,使用的也是苏制雷达。经过6个月严格的培训,雷达兵们进驻上海虹桥机场,开始了独立工作。当时他们的任务是保卫上海领空。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为接受抗美援朝的任务,我空军挥师北上,驻扎在辽宁机场训练。而雷达兵们也在雷达站进行了实战训练。在此期间,朱德总司令曾来到辽阳机场,视察空军的备战情况,并且专门参观了雷达阵地。提到这段往事,李名洲老人激动地说:“到现在我仍旧记得那个难忘的场景,可以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1951年志愿军空军开赴中朝边境。为了便于首长掌握战情,雷达站就架设在指挥所附近的平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防空部队先后有2个对空监视团、7个雷达连,志愿军空军派出9部雷达入朝作战。虽然装备性能不够先进,通报手段比较落后,但仍为航空兵空中作战、高射炮兵对空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情报保障。 

    李名洲还讲述了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战斗。1953年4月7日下午,空军一师出动24架飞机在清川上空阻击敌机,由于没有发现敌情,其他部队的飞机已陆续返回。当时在雷达站还兼任观察员的李名洲,突然发现距离驻地30公里处有不明信号出现。为弄清事实,李名洲迅速打开敌我识别器,经过观察,发现那的确是敌机的信号。事不宜迟,李名洲果断地将这一信息报告给了联师指挥所。担任掩护任务的飞行员韩德彩发现敌机后紧跟住其中一架并最终将其击毁。被击落的是美国“双料王牌”爱德华。在这次战斗中,雷达站由于其出色的表现,荣获集体二等功,而观察员李名洲也由于及时发现敌情荣获三等功。 

    李名洲说,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我一直为自己能够参加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而深感自豪。作为一名战争的幸存者,回忆峥嵘岁月,其中万千的感慨以及最后失去两位战友的遗憾难以尽述。李名洲回国后,还常常收到当时的朝鲜战友曹今淑的来信,在信纸上,他有时还能看见依稀的泪痕。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李名洲回国后担任了沈阳空军一师的雷达团团长,继续与雷达打交道。 

    安度晚年的李名洲一直住在苏州。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闲时就看看书,读读报。偶尔会写一些回忆性质的短文,时有文章在各类报纸上发表。李名洲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在朝鲜战争中的那段经历写成一本书,让后人都记得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甚至不幸牺牲的同志们。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