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万平:清宫过大年也要守规矩重节俭

苏州日报 20160205 B第01版

■施晓平

任万平:清宫过大年也要守规矩重节俭


  □施晓平实习生刘旻珏文/摄

  古人在岁末年初的特殊时间内,通过一系列活动,祈望捐弃旧的不祥,纳迎新的福祉。林林总总的各项礼仪、习俗活动均有一定的程式,融入了各种文化的象征与寓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化上具有集大成的特点;而宫廷文化又具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尤其乾隆朝是清代最为强盛的时代,一切文化活动与礼仪形式都臻于完备。新年到来之际,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在故宫学院(苏州),以乾隆朝为主,讲述《辞旧迎新:清朝皇帝过大年》,并与苏周刊进行了对话。任万平说,不要认为皇帝和家人过年可以为所欲为、胡吃海喝,其实,他们也要遵守规矩,包括尊敬长辈等,还要注重节俭,这些做法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积极意义。

  腊月里皇帝忙着写“福”施粥发“压岁钱”

  苏周刊:清朝皇帝辞旧迎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任万平:与平民百姓一样,清朝皇帝辞旧迎新也从农历十二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
  为什么这么叫?“腊”的意思是祭祀先祖和百神,我国从周代开始就有“腊”这个说法,汉代开始把祭祀定在农历十二月,所以这个月后来就被称为腊月了。
  苏周刊:腊月里清朝皇帝的第一项年俗活动是什么?
  任万平:应该是写“福”字。
  从乾隆朝开始,每年腊月初一,皇帝就要用刻有“赐福苍生”的笔和龙笺纸在重华宫亲书“福”字十余张,冀望来年福缘滚滚、福气兴旺。第一个“福”字悬挂在乾清宫,这是皇宫里最重要的宫室;其余张贴在宫廷内苑各处。
  不过,皇帝写“福”字并不限于腊月初一这天。此后他还会继续写,赏赐给大臣和藩属国如朝鲜、琉球、越南的国王。
  其中,受赐大臣分为朝官和地方官。进入腊月后,各地的总督、巡抚或将军等地方官有奏书送到皇宫,皇帝必定赏赐手书的“福”字,封好后通过驿站寄回。
  朝官获赐“福”字,则要亲临皇帝书“福”现场并行礼。能够得到“福”字的官员,名单事先由奏事处拟订,再由皇帝钦定,然后由内阁通知到人,并告知受赐时间。一般是腊月十五、十六日召御前大臣、侍卫,地点在重华宫;廿六、廿七日召王公大臣、内廷翰林,地点在乾清宫。受赐者在门外肃立等候,被叫到后就跪在皇帝的书案前,等皇帝写好,叩头接纳“福”字,然后由两个太监把皇帝写好的福字捧着出来。
  当时有个重臣叫王际华,浙江钱塘人,先后担任礼部、户部尚书,很受乾隆皇帝器重。在他任职的31年时间里,乾隆皇帝一共赐了24个“福”字给他,他装裱后悬挂在自家厅堂里,取名为“二十四福堂”。
  苏周刊:腊月皇帝的第二项活动是什么?
  任万平:是过腊八节。
  腊八日寺院要举行浴佛会,向民众施粥。民间这一天也吃“腊八粥”,以附会佛事。
  皇帝过腊八节也要施粥并举行宗教活动。乾隆朝时,施粥在皇帝出生地雍和宫(原雍亲王府)进行,先派亲王或大臣到那里煮粥,然后施给到场的百姓等人员。
  苏周刊:接下来民间有祭灶活动,皇宫里也要祭灶吗?
  任万平:要的。一般官府在廿三,北方民间也在廿三,但南方民间是在腊月廿四,皇宫也是腊月廿三,地点在坤宁宫。
  苏周刊:民间还有腊月廿三日大扫除的习俗,皇宫大扫除也在这一天吗?
  任万平:皇宫腊月大扫除无固定日子,只是由“内管领”官员选择吉日、吉时,上奏皇帝后,由太监们负责打扫。
  苏周刊:祭灶后皇宫还有哪些迎新活动?
  任万平:腊月廿四开始,皇宫要放爆竹、挂灯笼。清代诗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皇帝从寝宫里出来,每走过一扇门,便要放一声爆竹,寓意灶神已走,用响声防止邪魔作祟。
  廿六日起活动渐多,对皇帝而言,廿六日(如腊月是小月则提前一天)开始要为祭祀太庙而斋戒三日。等到除夕前一天,皇帝就去太庙合祭所有的祖先。
  此外,紫禁城主要宫殿的大门还要贴春联、贴门神,还要在东西六宫挂宫训图等。
  苏周刊:清代皇宫贴春联和门神与民间有什么不同?
  任万平:民间一般贴红春联代表喜庆,清朝皇室是满族人,崇尚白色,所以最早用白纸春联。乾隆朝起才开始用红色。
  春联之外,皇宫里也贴“春条”,就是在纸上写吉祥语,随处可贴,如在门口贴“出入平安”,窗户边贴“四季平安”等。
  此外皇宫里还贴“挂笺”,就是用彩色纸张剪成各色吉祥图案,贴在门楣或窗楣上。
  苏周刊:再接下来就应该是除夕了,这天皇宫里有点什么规矩?
  任万平:这天民间要给孩子压岁钱,皇帝也要给王公、大臣赐品,例如玉石或金钱、荷包或珍奇食物等。
  除夕夜皇宫还有踩岁和熰岁两个活动。踩岁指在地上撒芝麻秸,踩到发出声响裂开,寓意“岁岁平安”“芝麻开花节节高”;熰岁指在炭炉中燃烧松柏树枝,发出松香味,这是满族习俗。
  除夕日中午,皇帝还会在保和殿宴请朝正的外藩(蒙古族),意为满蒙友好,一二品武臣陪宴。实际上这是外藩来给皇帝拜年,宴请时有音乐、舞蹈、杂技助兴。

  新年皇帝除了宴请还要祈福抄经

  苏周刊:过了除夕就是正月了。正月第一天皇帝要忙什么?
  任万平:皇帝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清晨也要守岁。从子正(0点)开始,他要进行“元旦开笔”活动。乾隆朝时,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放置“金瓯永固”杯,里面装上屠苏酒,让皇帝喝下,据说这样可以避瘟。“金瓯永固”寓意王朝长治久安。这只杯子的旁边要摆上玉烛,由皇帝亲自点燃;还要在红漆雕云龙盘上放置一件铜香炉(叫吉祥炉),皇帝用“万年青笔”的笔管在炉上熏一下,蘸红色的墨在纸上写吉语、数字,再用笔头蘸黑墨书写吉语数字,以祈求新年吉利平安。
  写完吉语后,皇帝要浏览当年的时宪书(相当于现在的日历),以象征皇帝“授时省岁”。
  这一天皇帝、皇后还要祭神和祭祖。当天子时,内务府的司香在养心殿东西佛堂、坤宁宫神位前上香,皇帝、皇后要行礼;寅时(凌晨3-5点)到奉先殿祖宗牌位前上香行礼,再到堂子(清朝皇室祭神场所)行礼。
  如果皇太后还在世,皇帝要率王以下文武大臣到皇太后处行礼,以此作为孝敬长辈的表率,然后到太和殿接受大臣祝贺,再到大高玄殿、寿皇殿拈香行礼,再回乾清宫接受后妃行礼。
  白天,皇帝还要抄写《心经》;在钦安殿天一门内拈香行礼,还要做法事,祈求守护紫禁城建筑免遭火灾。
  苏周刊:民间新年里常常宴请客人,皇帝也要宴请吗?
  任万平:要的,而且要宴请许多批次,第一批是后妃。
  平时皇帝是独自进餐的,所以后妃也就年节里才有机会跟皇帝一起吃饭。这顿饭属于“皇帝家宴”,一般是早膳,席位是皇帝在宝座前,皇后在皇帝席东稍后,妃嫔席列在东西相对。
  苏周刊:接下来皇帝还要宴请什么人吗?
  任万平:还要宴请宗亲,叫宗亲宴。出席人员一般是皇帝钦点的皇子皇孙,以及血缘关系亲近的王、贝勒、公等,时间是正月初一傍晚,地点在乾清宫,都是高桌子,每两个人一桌,赋诗饮酒,行家人礼。实际上是皇室男人在一起宴会。
  苏周刊:如果皇太后还在,皇帝要请她参加家宴吗?
  任万平:要的。皇帝平时也不和皇太后一起吃饭,皇太后健在的话,新年里这顿家宴必不可少,时间由钦天监卜测良辰吉日而定。一般在重华宫的漱芳斋后殿金昭玉粹吃早膳,宁寿宫吃茶果、晚膳,重华宫吃酒席。有时候也在乾清宫摆皇太后宴。
  苏周刊:那公主之类的有没有大餐可吃?
  任万平:也有,但由皇太后组织,时间是新年第一天的巳时(9-11点),地点在慈宁宫,邀请对象包括内廷后妃,公主、福晋、夫人、命妇,主要饮奶茶、吃酒馔,现场还演满族特色的庆隆舞。
  苏周刊:新年第一天后,皇帝又要忙些什么?
  任万平:乾隆之前的皇帝忙什么没见记载。乾隆因为特别喜欢作诗,所以从乾隆十年起,每年年初四到初十之间,他都要召大学士、翰林中善于作诗的人,到重华宫参加茶宴,起初只请12人,后来增加到28人。茶宴的主要目的是联句,实际是文人的雅集。即皇帝出第一句,众大臣押韵接下文。
  茶宴结束后,皇帝会将参与者喝茶时的瓷杯赏赐给各人,有时候还赏砚台、书画等。
  苏周刊:这样的宴请一直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任万平:到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大年的最后时间,来京城朝见皇帝的外藩即将回到各自驻地,皇帝再次宴请他们,等于是告别宴。赐宴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进行,一品文武大臣入座陪同。
  苏周刊:正月十五皇家有什么习俗吗?
  任万平:也要赏花灯和烟火。清朝雍正朝开始,在圆明园举办大型观灯活动,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明角(白色兽角制成的薄片)等制作,并绘画古今故事。宫廷所作的花灯造型奇特,有树灯、千叶莲花灯、大型灯组鳌山灯等。当时也已有冰灯。宫中的舞龙灯规模比民间更大,有千人舞灯组合成吉祥文字“天下太平”“大有年”等的。

  苏州清宫年俗关系密切有待深入研究

  苏周刊:清宫过年习俗与苏州有什么关系吗?
  任万平: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越,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受到明清统治者的仰慕。因此,明清两代的紫禁城,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环境,都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州香山帮工匠蒯祥领导建造了紫禁城,建筑地面铺的是苏州生产的金砖,御花园中玲珑的石头是苏州的太湖石;宫廷殿堂使用的是苏造家具,墙壁贴着吴门画派的山水画,屋顶挂着苏州花灯,桌上摆着精美的苏州玉雕、苏州钟表,衣饰、床帐、铺垫为苏州的刺绣、吴罗、宋锦等织绣……苏州工艺匠人或在原籍、或被选调宫廷造办处,为皇家留下许多传世珍品。
  因此,清宫皇帝过年,苏州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空间和必要的设备、环境。
  苏周刊:除这些以外,还有什么关系吗?
  任万平:皇帝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等,也有不少来自苏州,比如碧螺春茶叶,苏州菜,皇帝穿的龙袍……就是皇帝的厨师,也有来自苏州的。
  乾隆时期的御厨张东官就是一例。翻看乾隆时期的膳单,会发现张东官的名字出现频率颇高,过年时也要为皇帝做菜。
  例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元旦,乾清宫宴饮膳单里有这样的记录:张东官加做燕窝脍五香鸭子热锅一品,燕窝肥鸡雏野鸡热锅一品。等等。
  乾隆皇帝还经常摆“苏宴”赏赐臣下,以示恩宠。这个“苏宴”就是苏州菜肴。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十四“总管萧云鹏奏过传旨:苏宴一桌,酒宴一桌,赏罗布藏多尔济、拉他那西第、查拉丰阿、阿桂、福隆安、梁国治、董诰、福长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九,“乾清宫总管郭永清上奏: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上苏宴”……
  其实不光乾隆,其他皇帝也很青睐苏州菜。如苏州织造李煦奏折中提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二月向皇宫进贡冬笋燕小菜,这菜肴显然是为皇宫过年准备的。
  苏周刊:那“满汉全席”会是清朝皇宫和苏州两地菜肴的叠加吗?
  任万平:据考证,并没有真正的“满汉全席”,但起源于扬州的官场菜可称为满汉席,在江南一带流行,所以苏州也能享用这种大餐。清代皇室的筵席只有满席和汉席,其中满席有六种,前三种用于祭祀先祖,殿宴则用第四等满席,也就是真正享用的最高等级。
  苏周刊:苏州文人与皇宫过年有没有什么关系?
  任万平:也有啊。比如沈德潜,根据他自编的年谱,他曾三次拿到乾隆皇帝赐的“福”字。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初九,皇帝还召沈德潜赋雪狮联句,并赐给他御制诗序的手卷、御书“鹤性松身”匾等物品,为他80岁祝寿,第二天又在重华宫宴请他,第三天又召他赴圆明园谈论人臣的体用(本体和作用),并再次赐宴。
  明清时期在朝廷做官的苏州人很多,而且许多人官职都做得不小。因此,类似沈德潜的例子应该很多,苏州文史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挖掘,一定会有更多发现。

  皇家过年节俭和孝的一面仍有现实意义

  苏周刊: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庆祝过节非常豪华又铺张浪费吗?
  任万平:其实并非如此,在皇家过年的盛大场面背后,还有节俭的一面。
  比如宫廷的腊八粥,配料还不如民间丰富。
  根据乾隆三十年档案的记载,宫廷腊八粥配料有陈粳米、大黄米、黄小米、红枣、核桃仁、栗子、松仁、建莲等八样。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等所吃的腊八粥配料与上面的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少量的新粳米,口感稍微润滑粘稠一些。
  老百姓的腊八粥用料较为丰富,包括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仁,以及白糖、红糖、葡萄作为点缀。
  再如皇家的春联不是贴在门上后任其飘落,而是采用挂的形式,在农历二月初三收贮起来;门神也是在农历二月三日与春联一起卸下,收贮在门神库里。这样下一次迎接新年的时候还可以继续使用。
  另外,皇帝吃的饭菜虽然多,但有些根本动都没动过,皇帝吃饱后,剩下的饭菜会赏赐给臣子、后妃等食用,受赏的人感到很荣耀。这种手段不仅在过年,就是平时也经常使用,很能笼络人心。
  苏周刊:皇后等人是否也提倡节俭呢?
  任万平:是的。腊月二十六日皇宫挂宫训图,宫廷画师绘制12幅宫训图挂在东西六宫,每一幅写有赞语说明情况。例如钟粹宫的《许后奉案图赞》,里面就称赞许后(汉宣帝许皇后)“后母天下,首崇俭德”等,以此教育后妃们向她学习。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说,这叫“榜样示范法”。
  苏周刊:皇帝是天子,可以对天下人发号施令,他说的话就是圣旨,为何也要遵守习俗、规矩?
  任万平:习俗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形态。所谓入乡随俗,是指相融,那入乡都要随俗,一个政权拒绝习俗,就自绝于社会,与广泛的基层断裂,就难于统治。所以,清朝继承了汉民族历朝相沿的习俗,只是通过精心制作,更加礼仪化、典范化了。皇帝作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必然遵守。
  同时,清朝皇室也保留了满洲族自有的习俗,具有本民族的文化色彩。其实满族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平时见面都要请安行礼以示尊敬,生活中更是处处离不开规范和节数。
  苏周刊:今天谈论皇宫的过年习俗,有什么现实意义?
  任万平:源远流长的皇宫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即使它在历史演变中有所变化,它始终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体看,皇宫年俗在盛大的同时,突出尊重先祖、亲爱家人。百善孝为先,尊重亲人才能爱戴别人,从家庭和谐做起才能营造更好的社会和谐,这是传统文化孝道的核心观念。社会和谐了,可以进而维护世界和平,这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理念。
  现代社会很多人忽视了原有的习俗和礼仪,反而流行起了外来的新花样,这被多数年轻人认为是个性和创新的体现,然而却失去了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的根基。
  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便不能算作独立成熟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在弘扬正能量、核心价值观有共同之处,许多内容值得深思,我们应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指导当下,让孝和节俭等成为更多人的传家宝。

  人物
  简介

  任万平,1964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伊春市,199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现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代宫史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清史纂修委员会特聘专家,研究馆员。出访过港、澳、台地区与英、德、俄、美、日等国家的博物馆和大学,并进行讲学与交流。主编(副)有《清史图典》全编12册、《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清代文化》;发表有《清代皇帝大婚礼俗述论》《一代昭度为衣冠——康熙朝的衣着》《从万寿庆典图看乾隆时代的“百戏”》《清代官印制度研究综论》等论文。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