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林:剪出“精致世界”

苏州日报 20041207 二卷50页

■姚永强、杨星华

■本报记者 姚永强 实习生 杨星华 

    在他的剪纸作品中,有“龙凤呈祥”“金玉满堂”和苏州园林,也有《圣经》译文和《最后的晚餐》――― 

    凡人绝技 

    王金林的剪纸铺地方不大,而且虽身处闹市观前,却也是一个僻静的地方,一般人要找起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剪纸铺,每年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顾客络绎不绝。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心里话: 

    王金林自幼喜欢民间的传统工艺,但真正接触剪纸却是在18岁。他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当学徒,学的正是剪纸。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一门神奇的手艺。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那么多出神入化的图案,他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像着了魔似的,整整陶醉了40年。 

    王金林说,他最初的作品是农村传统题材的龙凤呈祥、金玉满堂、五谷丰登。他说,当时,师傅与徒弟之间讲求辈分,师傅一般也不大愿意将全部的手艺教给徒弟,自己总会留一手,这就要看徒弟的悟性了。王金林正是靠着自己对剪纸的独特悟性,才能在40年中,不断的发展了这门古老的手艺。   “文革”的时候,剪纸被当作“封资修”给清除了,王金林和民间工艺厂的100多位剪纸艺人都被迫放弃剪纸。他被调入苏州制冷设备厂,当了一名技术员。王金林说,其实自己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剪纸,只是一直不让别人知道而已。据他介绍,“文革”后,重新再拿起剪刀的人很少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王金林从一堆剪纸中拿出一件东西,仔细一看是一沓彩纸拉花。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婚车上是没有鲜花的,大都采用这种拉花,还有在一些晚会现场,也会用拉花在房顶上挂成一个十字,来表达一种喜庆的气氛。 

    王金林得意地说,我还是苏州最早做这种拉花的人呢,当初,可都是用剪刀一刀一刀剪的,到后来才开始用机器的,这也应该算是剪纸的一部分吧。 

    在王金林心里,剪纸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浓浓的情结,他离不开剪纸,剪纸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不仅用手在剪纸,更用心在剪纸,是用心在体会剪纸中传递出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苏州话: 

    王金林介绍起他的作品来滔滔不绝,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他的剪纸也如同他的话语,显示出浓浓的苏州味儿。 

    过去苏州剪纸在生活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只是刺绣的花样,有的就是一幅独立的艺术品,它可以是贴在窗上的“窗花”、放在礼品上的“礼花”等。郭沫若曾对南方剪纸作过如下评语:“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王金林的剪纸讲究的是一种精致的美,秉承了苏州“吴门画派”细致、灵动。一张《姑苏繁华图》勾勒出老阊门的繁华景象,一幅小小的画中,剪出了5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他们有的在吆喝买卖,有的在挑担行走、有的在喝酒聊天,栩栩如生,仿佛你也可以置身其中;一幅《十八罗汉图》,十八个罗汉,十八种表情,或喜、或怒、或痴、或颠,十分传神;一组《苏州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层次分明,水流船移,充满动感。 

    来自美国的乐斯丽小姐在王金林的剪纸铺定做了一幅剪纸,她说,自己第一次看到苏州的剪纸,简直就惊呆了。这次特地定做了一幅带回美国,作为圣诞礼物送给自己85岁的外婆。 

    普通话: 

    王金林也说普通话。当铺子里来了一位陕西来的剪纸爱好者时,王金林立刻以普通话和他交谈,声音里透着热情和兴奋,有一种遭遇知音的喜悦。 

    他说,他希望与各地的民间剪纸爱好者交流,吸收各地剪纸艺术的精华,来发展整个民族的剪纸艺术。 

    王金林的剪纸,走的是一条创新的路子,不再局限于苏州的一草一木和传统的农村题材。他说,他的剪纸现在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让各地的人都能接受。他把一些佛学的理念、周易的八卦都融入了他的作品。 

    王金林神秘地拿出一男一女两张京剧人物的脸谱剪纸,要我们猜是挂在什么地方的。我们都猜不出来。他自豪地说,他建议苏州的一个宾馆,把它们挂在厕所门口,作为指示牌。这时的王金林得意得有点像一个孩子。也许正是由于这一份未泯的童真,使他在创作新的题材的时候,不断有好的点子涌现出来,也使他的作品永远生机盎然。 

    王金林有点遗憾地说,据他的了解,其他地方的剪纸很多还仅仅是作为一种喜庆或讨吉利的象征,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能把各地有特点的剪纸集中起来,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外国话: 

     王金林也能和老外聊上几句,商讨他们所定的剪纸的形状、颜色、样式。王金林笑言,他学外语也是“逼上梁山”。 

    第一次,王金林的铺子里来了几位外国人,他竭力想要向他们推广苏州剪纸,只是他一句外语也不会说,只能和老外们“大眼瞪小眼”。这段经历让王金林发誓要学好外语。他从书店买来英文书和磁带,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他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别人不同,自己会背很多个单词。每次,他都把不会念的单词记下来,当有外国人来买剪纸的时候,再让他们教自己一下。这样一来,日积月累,简单的与人交流还是没有问题的。他甚至自豪地说,有时,别的店里有外国人来,还让他当翻译。 

    学英语的成功,让王金林对语言大感兴趣,他又花了三个月学日语口语。他说,要中国的剪纸走向世界,就需要有懂剪纸的人努力地进行推广。自己也在尽力地做这件事。 

    王金林不仅希望把中国的传统剪纸推向世界,同样,他也希望借鉴国外的有些题材来丰富自己剪纸的内容。他在剪纸当中加入英文,他把《圣经》的译文加到剪纸当中,把古老的剪纸变得时尚起来。 

    他说,现在的剪纸,已经不再像以前只要照着老祖宗的样板剪就可以了,现在注重的是创新。王金林给一位美国人设计了一组外国人物肖像,惟妙惟肖,深受客户的喜爱。 

    王金林介绍到,现在很多来自国外的定单,都要求我们自己设计图案,我们要用现代的科技来传送古老的手艺。每一次,王金林都会用电子邮件和国外客户联系,交流设计成果,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过程中,他对国外的文化也有了逐步的了解,也更能抓住这些异域文化的精髓。 

    王金林坦言,文化的差异,常常给他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他一点也不担心,因为这种难度是给他的一种新的挑战。这种不断向高处挑战的胜利感让他兴奋不已。他取出一张《最后的晚餐》说,这就是我最近要设计的! 

    王金林的生活因为剪纸而精彩,苏州剪纸也因为王金林的努力推广而会有更广阔的艺术市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