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生命抢救吴歌──怀念金煦

苏州日报 20050218 二卷101页

■高福民

    金煦同志走了,听到这个噩耗,我惊呆了!他是为了吴歌,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烛光。记得春节前走访慰问文化系统的老同志时,我探望了躺在病床上的他。他很激动,老想张嘴讲什么。我就安慰他,说,金老师,您要讲什么我知道,您放心。现在您第一桩事是治好病,养好身体。没想到,仅仅10天以后,金煦同志就离开了我们。在前往他家吊唁的路上,我跟同行的民俗博物馆的同志讲,那天,金老师想跟我说的,是他手头的《吴歌论坛》还没有完成。这是他的遗愿,你们一定要抓紧把它做完。到了金家,金煦同志的爱人汪筠淙紧紧抓住我,悲切间讲不出话。我说,汪老师,您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说吧。汪老师说,只有一个要求,《吴歌论坛》还没来得及完成,你要继续关心,这是金煦走之前最大的心愿。 

    又是吴歌!我眼眶湿润了,眼泪差点就掉了下来。《吴歌遗产集粹》完成并正式出版后,金煦同志为实现了自己多少年来的夙愿而高兴。没想到过了两、三个月,他又向我主动请缨,如数家珍地讲起他花好几十年心血收集了许多全国各地有关吴歌研究的论文,说想再整理出来编纂为《吴歌论坛》出版。我看他风尘仆仆,一脸疲乏的样子,就劝他不要急,慢慢来,注意多休息;《吴歌论坛》的整理我们肯定支持。具体可在他的指导下,组织一个班子进行,减轻一些压力。他笑笑,答应了。后来才知道,他当时手头还在抓紧编纂《中国·芦墟山歌集》,为赶着向第28届世遗会献礼,多少天来夜以继日,忘我工作。 

    这几年来,我对金煦同志是太了解了,每次见到他,他张口就是谈吴歌,仿佛他天生就是为吴歌而生,为吴歌而活。只要是与吴歌有关的事,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头,甚至于抛开一切,乃至健康,一头扎进工作。因为吴歌,他跑常熟、吴江农村,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总有看不完的稿子,总有使不完的劲。对吴歌抢救事业的深深的爱,成了他人生的理想支柱。在弥留之际,他告诉家人,几天来常常做梦,梦见的是一首首精美的吴歌和一篇篇精彩的研究文章。他满怀遗憾地说,可惜身体虚弱,记不清了,也没法记录下来了。他是在用生命抢救吴歌!用一生的心血,要让这千古绝唱,插上飞翔的翅膀! 

    金煦同志离开了我们,他是带着欣慰,带着对吴歌抢救事业无限的依恋而去的。他倾尽心血,把他的生命印刻在了《中国·白茆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中国·芦墟山歌集》以及未完成的《吴歌论坛》等皇皇巨著中。他参与编纂的80万字的《中国·白茆山歌集》和主编的118万字的《中国·芦墟山歌集》,实现了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愿望,成为了民间文艺史上空前的盛事。152万字的厚重巨著《吴歌遗产集粹》,被学术界誉为是继吴歌史上南朝乐府、明代《山歌》、“五四”歌谣运动三大里程碑之后的又一丰碑。金煦生前,始终自甘寂寞,默默以苏州文化建设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自居。他不求显达,不求富贵,是一位物质生活简朴得几乎无所求,而精神生活执著追求、无比充实的文化人,他用他平凡的行动,抒写了不平凡的生命之歌。金煦同志离世后不久,吴江市文化馆一位退休老同志徐文初,给我写来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他用发自肺腑的文字写道:“老金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称职的文化专家。数十年来,他始终兢兢业业地为党的文化事业而工作。到了晚年,非但不肯休息,反加紧为吴文化、特别是吴歌的整理与保存日夜操劳,耗尽心血。……一个人,为了自己追求的事(也是党的事业),愿意割舍生命,死而后已,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金煦同志走了,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颗为党的文化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心,他身体力行,是我市在大力推进“文化苏州”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为文化事业而默默奉献者中的一名杰出代表。正是有了他们无私而忘我的工作,使今天我们迈向“文化苏川”的脚步更加坚实而有力,并不断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可以告慰金煦同志的是,吴歌遗产现已被列为我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重点项目,有关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金煦同志,您的未竟心愿,我们将以加倍努力,把它完成好。您累了,您走了,匆促得连2005年的新春佳节也没能将您挽留。我们想念您,永远怀念您!吴中大地的青山绿水,将永记您瘦弱伟岸的身影;清癯朴实的笑颜,真诚炽热的情怀!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