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兼备赞陆绩

苏州日报 20160108 B第02版

■陆其弟


  “朱张顾陆”自古以来就是吴地(今苏州)四大姓,四姓门风大体是“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始祖通之子陆发有二子:万、皋。长房陆万生子陆烈,西汉高祖时为吴县(今苏州)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戴,卒后葬于今苏州西部胥屏亭,陆氏族人举族南迁至吴郡,故有天下陆氏出吴郡一说。到东汉时,陆氏已是江东士族,人才辈出,三国东吴时,陆家就出了两个丞相:陆逊、陆凯。陆逊的伯祖父、陆续之曾孙叫陆绩,在范成大的《吴郡志》中是这样记载绩的:
  陆绩,字公纪,汉末庐江太守康之子。容貌雄壮,博学多识,该览历数。吴孙权辟为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载石为
  重。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
  世保其居。绩虽有军事,著述不废,作《浑天图》,注《易》,释《太元》,皆传于世。卒年三十二。长子宏,会稽南郡都尉;次子叡,长水校尉。
  其中提到姑苏陆氏之门有一块叫做“郁林石”的巨石,是陆绩从广西郁林太守任上卸任归来时候用作压仓的。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历经千年,现在仍然矗立在苏州文庙,被历代地方官员奉为“廉石”。因为那石与三国时期吴郡陆绩有关,因此陆绩也就成为苏州清官廉吏的代表了。
  陆绩(公元187-219年),字公纪,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据《吴郡志》记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行”,“所在有称”。陆绩在如此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因此,自幼聪明过人,知礼节,懂孝悌。6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给了他几只橘子,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将3只藏在怀里。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陆绩跪着道出原委:“我想留3只给母亲尝尝。”袁术听罢,惊奇不已。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便传为佳话。
  陆绩身兼“孝”“廉”二字,既是为人子的榜样,又是为人臣的楷模。归乡舟载石,千秋赞陆绩!这件事屡被史志记载,大意是:
  陆绩任满归家的时候,因行李太少,没有足够的财物可以压得住船,又怕船轻不避风浪,就在岸边随意搬了块石头,聊作压船之物。到了家乡,石头就弃之屋边,留作纪念,一时传为美谈。
  不久,陆绩舍宅建为宝光寺,此石留在寺内。后来寺废为民宅,石留民家,渐
  渐埋没土中,几乎被人遗忘了。
  经历了1400年的风雨历程,到了明弘治年间,监察御史樊祉巡按吴中,听说了娄门内临顿里(即陆绩故居)有块“汉陆公郁林石”的故事。便对苏州知府史简说:“先哲遗物,应该加以表识。而且还可以教化后人!如果将此石放在偏僻的城东,很难让官吏早晚看到,与埋没没有什么两样!吾将重新处置,让它发挥作用。”
  于是,让吴县知县鄺鄱、长洲县丞王伦派人将此石移到察院之侧,并建亭覆之,加以保护。樊君将此石正式命名为“廉石”,并在亭楣上题“汉郁林太守陆公”数字,还请状元公吴宽写了一篇《廉石记》,记载此事,并由此挖掘陆绩勤政为民的事迹,加以弘扬。
  到了清朝,裁撤了察院,苏州察院署改为武弁官舍,覆盖在“廉石”上的亭子亦将废毁。康熙四十八年(1709),苏州知府陈鹏年修建府学文庙。陈公治苏“刚毅而能慈爱,尤以廉干称”,非常钦佩况钟,于是借机在郡学补建况公祠。因为况钟在明代是有名的廉吏,故将廉石移至祠前,希望府学生能以陆绩和况钟为榜样,将来科举获得功名后,能够勤廉爱民。
  又300多年过去了,那块来自广西郁林的“廉石”还在,存于苏州文庙,可它有别于一般的石头,因为它承载着一段人以石清,石以人重的佳话。
  如今,“廉石”已经成为苏州的廉政品牌,时刻提醒着当代的公务员,要以先贤为榜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