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顾招兴:“誓把藤编技艺传下去”

城市商报 20150520 A06版

■张鹏

在吴中区胥口镇,流传着著名的“三个一”:一把刀,一支笔和一根藤。这“一根藤”说的就是胥口曾经响当当的藤编工艺。藤艺编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技艺,但在机器大作业的今天,那些曾经遍及街头巷尾的藤编作坊消失无踪……
  胥口藤编技艺唯一的非遗传承人顾招兴老人,最近正在想法把关闭多年的藤编厂再开出来,甚至愿意自己掏腰包,扶持年轻人,帮助他们学好这项技艺,并创新产品,让现代都市人喜爱。“我一大把年纪了,就只有一个想法,让胥口的藤编传下去,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他说。

  □商报记者张鹏

  从小耳濡目染做藤编

  顾招兴老人对藤编的感情,得从他爷爷说起。顾老的祖上就是做藤编出身的,到了清朝末期,顾老的爷爷是当时江浙一带名气很大的藤编艺人。从小就看着家里人做藤编,耳濡目染,当他还是小孩子,就已经能做得有模有样了。
  1963年,已经19岁的顾招兴进入了当时村里的藤器厂,正式成为一名藤编手艺人。两三年的刻苦学习,再加上天资聪慧,肯动脑筋,顾招兴制作的产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成了厂里一等一的好手,还担任了藤器厂厂长。
  那个时候,藤编正处兴盛期,藤器厂的产品远销海内外。“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编藤,这是地方文化。”顾招兴老人自豪地说,当时就有一位美国客户,看中了他们藤器厂的产品,连续22年,每年都不远万里来厂里下上百万元的订单。在那个时候,一个只有七八十人的镇办小厂,做的还是藤编这纯手工产品,还能连续多年年产值上百万元,是十分不容易的了。也正是在藤器厂的带动下,胥口做藤器的人也越来越多,江浙沪每个城市都有胥口藤编艺人的身影。

  他家就是藤器博物馆

  胥口一根藤的繁华景象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戛然而止。“以前全国各地的家具商都过来拿货,整条公路都是车。”顾招兴回忆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新颖家具产品的出现,藤制品逐渐不再受人青睐,胥口藤业开始逐步萎缩。2007年,顾招兴的藤器厂因为拆迁不得不关闭,胥口的藤编业陷入了历史的低潮。
  “这都是我之前做的,你看这个编的多整齐,藤条绕得既紧又扎实,甚至连边边角角也很光滑。”走进顾招兴老人的家,到处是藤器,大到藤编的行李箱,小到一个针线盒,大大小小竟有200多件,很多实在没地方摆,他就专门辟一间房来存放。摸着这些藤器,老人的眼神安静慈爱,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他的老伴说,因为喜欢,也知道以后不一定还能做了,就把他们之前做过的款式,每样都留下了一件,“家里简直就是一个藤器博物馆!”
  说起胥口藤编的现状,顾招兴老人始终忧心忡忡: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搞这花时间又不赚钱的手艺了,怕是后继无人!顾老有一儿一女,都事业有成,足以让他过上富足的晚年生活,可他就是割舍不下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2013年,顾招兴成为胥口藤编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牌子的知名度打响了,
  却还是没能改变后继无人的尴尬
  局面。

  要自掏腰包助年轻人学艺

  “我还是会做下去,这是胥口的文化,我有责任传承下去。”顾老现在有很多想法,他在儿子的厂子里开辟一块场地,想把工厂再做起来,现在厂房已经盖得差不多了。另外,顾老知道,想将藤编传承下去,不能再整天做那些篮子、椅子,要去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他需要设计新的产品。传承,最重要的是有人做,对于这一点,顾老觉得,只要能挣钱了,就不愁吸引不到更多的人来学习,他愿意想办法帮助年轻人打开市场。
  除了这些,顾招兴老人还热心传播胥口的文化。前几年,镇上的小学找到老人,希望他能到学校里担任课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讲讲胥口藤编,“这是好事,我当然不能推辞。”
  在胥口,提到顾招兴老人,知道的人都对他热心传承胥口传统工艺的事情赞不绝口。“顾厂长为人诚信,说到做到,这么多年来一直带着厂里的人兢兢业业做藤器,我们都很尊敬他。”一位藤器厂的老员工说道。“我今年71了,就是想把藤编传下去。”顾招兴老人说,他跟藤编打交道一辈子,他真的舍不得这份手艺失传。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