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彩笔写纵横——俞曲园与彭雪琴的诗画情缘

苏州日报 20150925 B第02版

■记者


  清同治八年(1869)春,晚清名臣、首任长江巡阅使彭雪琴(1817-1890)至杭州西湖养疴,客居孤山南麓诂经精舍湖楼。而诂经精舍掌门人正是著名经学大师俞樾(1821-1907,自号曲园居士)。彭雪琴是曾国藩的得力爱将,清末水师统帅,性格豪爽,喜欢绘画作诗,人称雪帅。俞樾则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交友坦诚,诗书文联俱佳。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由此结为生死至交,在晚清文坛上留下一段感人的佳话。
  俞曲园在《春在堂随笔》卷二中记曰:“雪琴侍郎以诸生从戎,在军中二十年,战功卓荦,中外共见。然其人,实温温儒雅,善画墨梅。因借寓余湖楼,许画梅花一幅,以当屋租。余赠之诗。”
  同治十二年(1873)春日,浙江巡抚杨石泉邀请彭雪琴和俞曲园至云栖九溪十八涧作竟日之游。宿雨初霁,山青水幽,三人清谈极欢。彭雪琴兴致尤高,左手持杯,右手执笔,即席赋诗四章。俞曲园亦口占二绝:
  篮舆屈曲入山行,天为清游特放晴。却好五云最深处,闲鸥威凤共联盟。
  此来襟带有江湖,自觉尊前诗胆粗。不及老彭豪更甚,右拈吟管左提壶。
  彭雪琴立赋两诗以和:
  昨宵风雨又天晴,结伴寻春款款行。一幅梅花无恙在,我来恰好证前盟。
  廿载从征意气粗,而今小隐恋西湖。彭郎虽老狂犹在,一醉何妨酒百壶!
  光绪三年(1877)春,彭雪琴自浙江出发巡视长江,经过苏州,俞曲园携孙子陛云往访。当时陛云10岁,彭雪琴一见属意,以汉玉一枚相赠。不久,即请江苏巡抚方锜为媒,以长孙女见贞许配陛云。两年后,俞曲园在杭州为陛云行纳彩礼。两人变成了亲家。
  光绪四年(1878)四月,诂经精舍诸弟子由徐琪(花农)发起,捐资为曲园先生在孤山西麓建造俞楼。当初设计规划为两楼三楹,实际只有两楼二楹。正在建筑墙垣时,刚从长江巡视归来的彭雪琴发现楼盘狭窄,似难容纳眷属,于是慷慨资助,拆除旧垣,在其西侧增建一楹,增建为两楼三楹。雪琴还帮助凿池叠石,植树莳花,为俞楼出力尽心。
  十月初一,正是江南小阳春时节,秋高气爽,天气暖和,彭雪琴由退省庵前往俞楼看望曲园。刚到楼下,发现一枝红梅鲜艳盛开。于是雅兴大发,转身入楼,铺纸挥笔,泼墨染彩,立成一幅红梅图,并题跋。意思是:光绪元年(1875),苏州曲园落成,今年又建俞楼,分明是春在堂“春在”、“春早”的喜庆征兆,因此“染彩写照”,绘红梅一幅,以之庆贺。
  曲园大喜,视为珍宝,裱后高挂在俞楼堂中,士民竞相争赌,成为一件盛事。
  光绪五年(1879),在俞楼和西爽亭之间隙地再建一亭,取名“伴坡亭”。因此传有“徐辟”“彭更”“吴充”之说。至此,俞楼有了小曲园、碧霞西舍、灵松阁、小蓬莱、西爽亭、鹤守岩……亭台泉石诸胜。其中“小蓬莱”为徐花农起名,正好同雪琴退省庵的“小蓬莱”相对。为此,曲园寄诗雪琴称:“说与老彭堪一笑,小蓬莱对小瀛
  洲。”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光绪七年(1881),徐花农觅得一块碑石,拟将《红梅图》勒石建碑。适有浙江道台马驷良(字星五),常与曲园、花农等赋诗唱酬,乐意刻碑。于是,曲园在《红梅图》左上方以篆隶结合之字体题写七绝两首,其中,“老彭淡墨写臞仙,不画红梅二十年。特为俞楼助春色,胭脂多买不论钱。”谢雪琴打破二十年不画红梅的惯例,画了一幅鲜艳的红梅图,为俞楼增添春色。
  《红梅图》碑成,立于俞楼后面之篮舆。碑上一画三跋,画、跋、诗、字俱佳,堪称珍贵历史文物。曲园极其珍爱,特地复制了一块,运回苏州,镶砌在曲园内曲水亭壁间。苏杭两地,双碑并存。
  光绪十六年(1890)三月,雪琴病逝。曲园悲痛欲绝,泣作314字长联挽之,赋长诗《哭彭雪琴尚书一百六十韵》哀悼之。及葬,又撰神道碑。还收集雪琴500余首遗诗,结集八卷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流传于世。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杭州俞楼(现俞曲园纪念馆)的《红梅图》碑已经不在,苏州曲园中的《红梅图》碑还在。“一幅梅花”既为俞楼助春色,又为往事写纵横,数点梅花万古春,记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坛佳话。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