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抗日的“夫妻交通船”

苏州日报 20150918 B第02版

■潘瑜


  许阿根,生于1911年,长洲县金鹅乡(今渭塘镇渭西村)沈家巷人,父亲早逝。当时,沈家巷一带有早婚习俗,但许阿根由于家境贫寒,一直到23岁尚未提亲,直到24岁那年遇到叶吉祥。叶吉祥是个孤儿,原先在苏州城里一户富人家做丫头,后来,主人家道中落,准备将她卖掉,叶吉祥宁死不从,逃到渭塘乡下,认识了许阿根,两人情投意合,结为秦晋。
  1939年5月,许阿根和吕文忠等经上海派来搞抗日工作的梁瑾瑜(马纪成)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成立了苏常特委直接领导下的渭塘沈巷交通联络站党支部,吕文忠任书记,许阿根担任组织委员。从此,许阿根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河港交叉的渭泾塘,西通无锡,北连常熟,东至昆山,南达苏州,是水运交通的要道。交通联络站党支部经请上级同意,自备一艘小船,开辟一条水上交通线。这条水上交通线,要经过日、伪军占领区的一道道封锁线和关卡,沿途盘查很严,稍有不慎,就要出事。找谁来负责这条线路?支部领导犯起了愁。许阿根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还动员妻子叶吉祥一起摇交通船。就这样,夫妻俩双进双出,驾着小船出没在阳澄湖、漕湖的风浪之中,“夫妻交通船”从此出了名。他们有时扮作去阳澄湖罱泥的样子,船上备好罱泥的网杆,回来船舱里装上了河泥;有时似乎外出售卖稻草,满满的一船压得船沿傍水;有时船上放了一些萝卜、青菜,装作小商小贩。就这样,这条夫妻交通船,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岗哨,圆满地完成了一次次任务。苏常特委和苏锡常县委的领导同志以及上级派来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民运工作队员,乘坐着交通船频繁地在这一地区活动。我党、政、军的文件、信件和当时出版的《东进报》《大众报》《江南》半月刊等都由他们从常熟东唐秘密印刷所运送到各地,革命的火种就此燎原。
  1940年隆冬的一天,许阿根夫妻驾着小船,从东唐市出发,运送一批报纸到无锡。他们顶着凛冽的西北风,鼓浪前进。当船要到鹅肫荡时,迷雾四起,寒风越刮越大。小船颠簸不停,船身要往前进一尺,须要花费比平时多两三倍的气力。这时,浪花使他们的棉袄都湿透了,可夫妻俩一心只想着完成任务,他们相互鼓励着,迎着恶浪拼命地摇,使劲地搏。当小船安全地摇到无锡荡口时,叶吉祥已经虚脱昏厥,而许阿根也精疲力竭瘫倒了。同志们看着这对“水人”和保存完好的报纸,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里除了共产党领导的江抗之外,还有国民党领导的忠义救国军,对付日寇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但国民党也时刻遏制着我党的发展壮大。1941年2月1日,许阿根和党支部书记吕文忠被盘踞阳澄湖的土皇帝胡肇汉部逮捕,许阿根、吕文忠遇难,时年31岁。《大众报》专门发表悼念文章,对许阿根、吕文忠为抗日救国英勇献身的事迹给予高度的评价。许阿根牺牲后,妻子叶吉祥的处境日益困难,两个幼女也相继病亡,叶吉祥不久也离开了人世,红色“鸳鸯”的夫妻交通船消失在阳澄湖畔。但,无数的爱国军民就如许阿根、叶吉祥夫妇那样坚守在纵横交叉的江南水乡,传递情报,坚持抗战到底,为迎接光明作着贡献。
  如今的渭泾塘地区,时常有一对对情侣荡舟于碧波之中,乡亲们不禁想起这对在抗战时期的红色“鸳鸯”。为了赶走日本侵略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出生入死,驾着一叶小舟,不分昼夜地穿梭于苏、锡、常周围的湖湾港叉,出色地完成了我党的交通联络任务,为抗日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让世人永远铭记于心。

  □潘瑜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