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穹窿山随从赤松子?

苏州日报 20160826 B第02版

■李嘉球


  在苏州古城西部穹窿山最高峰——大茅峰顶上,从前有座人工叠成的石龛,相传为西汉张良随从赤松子的居住处,后人称之为“国师龛”。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秦末汉初谋士、大臣,字子房,颍川城父(或作沛之丰邑)人。在楚汉之战中,张良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汉高祖曾予以高度评价,称他能“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曾被封为“留侯”,司马迁《史记》有其传记《留侯世家》。他足智多谋,洞察世事,高祖初定天下,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他深知政治的险恶,目睹彭越、韩信等开国功臣的悲惨结局,于是隐身告退,专心修道。相传,张良隐身来到了江南吴中,在穹窿山跟随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
  张良有没有来到穹窿山,官方历史文献没有记载,而苏州历代志乘则言之凿凿。清康熙《穹窿山志》有张良在穹窿山石龛旁与赤松子交谈的插图(人物志图第四),并配文字云:“汉留侯张道祖讳良,证果天枢上相,沛之丰邑人,字子房,尝从圯上老人授书,佐汉定天下,封于留,谥文成。侯从赤松子采赤石脂于穹窿。今天师即其后裔。”
  那么,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呢?笔者以为应该说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我们不妨拿太湖西山岛(今苏州吴中区金庭镇)上“商山四皓”历史遗迹作为旁证。
  “商山四皓”,指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高祖察知吕后有代刘而王的异心,便欲废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之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汉高祖丝毫无更改之意。眼看太子之位行将被剥夺,吕后急忙向国师张良求救。张良考虑到大汉天下方定,统治根基还未稳固,而太子之位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只有维持现状,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张良对吕后说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人都是80多岁的老人,白发苍苍,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名望,现亡匿山林,皇上敦聘不至。如果太子卑辞请四位德高望重者出山,来到宫廷,随从相伴。皇上知道太子能与“四皓”相交,必定不敢轻易撤换太子之位,这样太子的王位也就没有问题了。后来,果然如张良所言,汉高祖得知伴随太子的就是自己屡请不来的“四皓”隐士,晓得太子羽翼已经丰满,地位已经巩固,只得放弃易立太子的念头。或许“商山四皓”后来也跟随张良来到了苏州,并定居在与穹窿山相
  距咫尺的太湖西山岛上。
  明末清初,苏州文人陆世廉(官光禄卿,入清后隐居不出)对“张良从赤松子游于此(穹窿)山取石脂”曾有专门研究,他在《留侯实录》中发现张良与穹窿山的记载多处,著文称:“尝考汉《留侯实录》,功成后从赤松子游此。山为赤松取赤石脂处,而留侯从游遗躅宛在,山巅垒石为室,名国师龛者。后人怀留侯风烈,勒令不朽。《实录》载留侯多种,类及穹窿者十凡三四。此志穹窿者,必始于留侯也。”(清康熙《穹窿山志》卷六)
  张良是位具有大智慧的传奇人物,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评论说:“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汉书》)宋朝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张良从赤松子是他智慧的表现:“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资治通鉴》)
  穹窿山顶上的国师龛,“乃汉留侯从赤松子采赤石脂于此山,亦藉此梳风友月,卧雪披霜,所谓道心洋洋,乐而忘死处也”(《穹窿山志》卷四),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山凭吊、发思古幽情的著名古迹,留下很多诗文,清初文人曹曾有《咏国师龛》诗云:“龙战从赤帝,鸟尽从赤松。何年采石脂,峰顶留仙踪……坐兹仰天阙,虎豹啼云中。俯视具区胜,一杯青芙蓉。左右招奇观,伟哉神仙宫。”张星镜亦有诗云:“阖闾城西有高山,山势岧峣霄汉间。三峰叠叠冲人起,上通杳冥绝尘寰。遥闻汉代赤松子,采药仙踪曾驻此。”
  此外,旧时苏州有顾、陆、朱、张“四大家”,其中张氏就是张良的后裔。据地方志及谱牒记载:张良二世孙张睦字选公,曾为后汉蜀郡太守,后迁居苏州,“吴郡张氏皆其后也”(《吴郡志》)。也有资料说“(张)良七世孙为长沙太守,始迁于吴”(《宋书·张茂度传》)。历史上,穹窿山上真观的多位张道士都自称是张良后裔。由此来看,这位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张子房国师与苏州的关系的确源远流长,非同一般。

  □李嘉球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