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剑波”在跨塘镇做“饭师傅”

苏州日报 20151030 B第02版

■沈曾善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金波“文革”期间因在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少剑波”而享誉全国。“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唱腔清润高亢,令人荡气回肠,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沈金波解放前夕曾化名沈百金在我的家乡跨塘镇“汇隆字号”做烧饭师傅,却极少有人知道。
  娄门外跨塘镇大桥(丰泰桥)北堍,有一家老字号的酱园店,店名“汇隆”,出后门便是汇隆字号的糟坊(酿酒的作坊)。
  汇隆酱园店的房屋是从镇上张姓大户租赁的,是小镇少有的属于股份制的商号,股东以乡村大地主为主体,聘请的店经理是常熟人金云涛,有七八个职工,他们都吃住在店里。由于汇隆所处的市口好、规模大、品种多、斤准量足,生意兴隆。
  1949年新年过后不久,时局的动荡似乎并没有给跨塘小镇带来震动和不安,商家仍然早开门晚打烊,每天早市街面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祥和的景象。
  一天下午两点敲过,汇隆店堂门口来了一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的小伙子,他操一口“京片子”(北方官话)问讯,说要找店经理金先生。坐在店堂里打盹的经理金云涛直起身与小伙子接话:“我便是,有何贵干?”小伙子放下背上的铺盖,从口袋里取出一封信交给金经理。金云涛拆封看信后,便招呼店里一位也姓金的职工,说,这是新来的饭师傅,苏州同业介绍来的,姓沈。这个新来的饭师傅便由这位金先生带着看了厨房,然后领至第三进工场一角的住处,把他安顿了下来。
  这个新来的饭师傅的名字叫沈百金,二十刚出头,北方人。他平时很少与人交谈,一旦开口说话则口齿清晰、语音洪亮。饭师傅的工作并不辛苦,那个时代伙食上很随便,没什么高标准:早起烧一顿粥,随后上街买菜,洗汏一番,落市烧中饭,一荤二素一汤或二荤一素一汤。晚饭热热中餐的剩饭菜,供七八个人吃饱就行。下午或晚饭后,在饭师傅沈百金的住处时常会飘出悠扬的京胡演奏声和他轻细的哼唱声。
  汇隆店里照看沈百金的金先生,是浙江长兴人,主要负责糟坊工场的管理。他也是个京剧迷,不但爱看京戏,还懂京戏。他听了沈百金的操琴奏曲和哼唱,觉得此人的指法弓法相当专业,所奏曲牌有板有眼、精准娴熟,便知这水准决非业余野路子,是“三考”里出身的专业水平。金先生曾向沈百金打听其原由来历,沈百金只是回答说,北方人都喜欢京戏,自己小时候跟着邻居的琴师学的,玩玩而已。
  在汇隆槽坊东围墙外的北边一角,搭着一只三角形尖顶的稻草棚,里面柴草铺地席打底,堆着两条旧棉花胎,里面住着两个“叫花子”。草棚外有一只用乱砖堆砌的土灶台,上面架着一只豁边的铁锅和漏气的木锅盖。他们从不在镇上乞讨,而是端一只钵头,手执一根打狗棒往来于周边的乡村之间,每天上午出,傍晚归。早晚两顿粥,咸菜萝卜干。偶尔会打了一只野狗,在土灶上红烧狗肉,香气四溢,引来一些大人小孩围观。有人与这两人攀谈,他们一口苏北话,说道是苏北盐城人,兄弟俩,家里穷,流落到江南讨饭求一条生存之路。听了他俩的言说,人们都十分同情,不时送些剩菜剩饭。
  汇隆里饭师傅沈百金来了之后,便不时有不明身份的陌生人来找他,有的说是同乡,有的说是亲戚的朋友。有时在他的住处,有时在天井里,晤谈一番,稍作停留便告辞而去。前门进后门出,或后门进后门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还时常领着来人到糟坊围墙外的草棚子旁边转悠,见四周无人便与“叫花子”交谈一番。这些举动有人看见了也从没有放在心上。
  4月27日,苏州解放时,在汇隆字号当了三四个月的饭师傅沈百金已辞别而去。
  直到解放后在进驻跨塘的解放军行列里,小镇上人见到了两个熟悉的英姿勃勃的身影,才知道这两个住在草棚里的“叫花子”是解放军的侦察员,是为解放江南搜集地形地貌及有关人文信息资料的。从他们的嘴里也知道了汇隆字号里的饭师傅沈百金原来也是地下党的联络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八本京剧样板戏都拍了彩色电影,在全国城乡反复放映。其中沈金波饰演参谋长少剑波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特别精彩好看。这部电影在跨塘镇放映了好几遍。原汇隆里的金先生的家属看了电影后,对丈夫说,电影里演少剑波的演员好像是汇隆里那个叫沈百金的烧饭师傅,但吃不准。金先生与当年的沈百金朝夕相处数月,是相当熟悉的,金先生本不常看电影,为此,他特意去苏州电影院看了电影《智取威虎山》。回来以后,他肯定地对人说,那个扮演少剑波的演员就是沈百金!他的真名叫沈金波,沈百金一定是他担任地下党联络员时的化名。这让跨塘镇上当时接触过沈百金的人对“少剑波”更有了一种亲切感。

  □沈曾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