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江到河北涞源的女英烈

姑苏日报 20150823 A第10版

■王小兵


   1938年1月8日,在长沙倪淑英有意识地与家人拍了她一生中最后一张全家照
  本报记者 王小兵

  在学士中心小学淑英广场矗立着一座倪淑英(又名宋维)烈士的塑像,这是学士中心小学为了纪念倪淑英烈士、教育学生而建立的。
  去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学士中心小学开展了纪念倪淑英烈士的活动,倪淑英烈士的侄子倪冈从姑苏晚报上看到报道的照片中有倪淑英烈士的塑像,顿时激动万分。倪冈开始收集倪淑英烈士的历史资料,最近,记者与晚报小记者成骏一起采访了倪淑英烈士的侄子倪冈,还原了倪淑英烈士短暂而壮丽的一生。

  确立爱国情怀积极宣传抗日

  倪淑英1916年10月20日出生在吴江县(现为吴江区)松陵镇下塘23号大院,成长于一个三代同堂的书香家庭,从小受到“读书明理,择善而固执”的家庭教育,1928年,十二岁的倪淑英考入当时的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女子师范学校,他受到罗琼(解放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比较早地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确立了爱国爱民的志向和信念。1934年,倪淑英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吴县县立新阊小学(现在的学士中心小学)和上海市中振小学任教。在学校期间,她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倍加爱护,更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灌输爱我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和远大抱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已经参加革命的倪淑英受党组织委派,满怀爱国激情从上海回到吴江,立即组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发挥自己的组织和表演的特长,编排和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文艺节目,以激发群众的抗战热情。“八一三”事变后,日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奋起反击,这时,倪淑英已经无法返回上海。她留在吴江积极从事抗日后援工作,主动为前线撤退下来的伤病员服务。

  寻找抗日组织历尽艰险赴延安

  1937年8月16日,日寇在苏州扔下第一颗炸弹,苏州、吴江相继沦陷。同年11月,倪淑英与全家一起跟着避难的人群向浙江山区撤退,然后经杭州、辗转江西、继而向长沙转移。当年冬天,倪淑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达长沙后,倪淑英找到了党组织,并被委派到难民收容所帮助工作。在长沙,她亲眼看到在战火和血泊中苦难流离的同胞,同时又接触到更多的革命同志和看到一批批热血青年纷纷走向抗日前线。“国难当头,我该如何?”为了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亿万同胞,作为共产党员,倪淑英决定要到抗日前线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1938年1月8日,倪淑英有意识地和家人拍了她一生中最后一张全家照;1月13日,她在填写完“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职员登记表”后,一刻也没耽搁,放弃了与家人共度最后一个春节的机会,迫不及待的于春节前夕,和几位有志青年集结在一起,离开长沙,北上汉口。
  那时汉口是大后方。倪淑英到汉口以后,很快就找到了已是地下党的原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老师罗琼。同年3、4月间,经罗琼牵线,他们取道西安,历尽艰险,冲破一条条封锁线,终于在1938年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倪淑英先被安排在陕北公学学习,并于5月在宝塔山下拍了她在世上最后一张单身照片。学习结束后,她被分配去陕西省栒邑县陕北公学分校任38队队长,之后又在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党委负责妇委工作。不久,她与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张国坚相识、相爱并结婚。1939年底,她奉命深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担任冀中和晋察冀边区公安局机要秘书和秘书副主任、主任等职。

  身中八枪血洒疆场

  1943年9月,侵华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亲自组织指挥4万多日军,对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展开了野蛮残酷的秋季大“扫荡”。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倪淑英爱人张国坚当时担任冀中公安局局长,工作非常紧张,而倪淑英正怀孕在身,不能跟大部队行动。组织上决定把她留下,参加由9名同志组成的战斗小组,坚持在河北省阜平、涞源两县交界的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活动。起初,小组有两匹骡子,但山路崎岖陡峭,骡子不顶用,只有靠步行爬山。倪淑英拖着沉重的身子,但她不吭一声,坚决不拖后腿,坚持跟上队伍。
  倪淑英对这场反“扫荡”斗争的残酷性早有了思想准备。1943年9月中旬,倪淑英所在的战斗小组爬上海拔三千多米的神仙山最高峰,在神仙山一带与敌周旋了二十多天。10月12日倪淑英和同志们正在四面环山十分隐蔽的涞源县桦木沟村宿营。这个山村也是晋察冀边区较为安全的抗日根据地,这里驻扎有晋察冀军区医疗队、军区休养所的伤病员,抗大二分校的学员,区委、区政府的干部,有军区供给部的后勤仓库,还有边区银行。而担任警卫的只有冀中军区22团的两个步兵连,由团长左叶亲自率领,掩护由600名伤病员组成的五个伤病连。当天凌晨3、4点钟,300多日本鬼子在当地内奸的带领下,伪装成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在呼啸狂风的掩护下,摸黑窜进村来。当哨兵发现时,情况已十分紧急。倪淑英立即组织同志们烧毁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和干部名册,沉着冷静地指挥大家翻过院墙撤退到了后山。然而后山已无退路,
  山下一大片头戴钢盔的敌人正向他们包围上来。倪淑英一面向敌人扔手榴弹,一面带领同志们突围,迂回了二三里路,撤到一条干河沟边上。突然一颗子弹击中倪淑英的右手,战友杨志毅赶紧替她包扎伤口,催她快撤,由他们来掩护。而此时已是清晨五六点钟,如果再不撤退,目标就要暴露,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倪淑英却要杨志毅等战友快走,留个人给机关报信。杨志毅不肯撤走,倪淑英便严肃地对他说:“我命令你撤!”并用左手用力把他推下了山坡。接着,她继续和留下的三位战友一道,坚守在一块大石头后面阻击敌人。她把一直带在身边的爱人张国坚的照片咬到嘴里,做好决一死战的思想准备,并把一个个手榴弹扔向围上来的鬼子,十几个鬼子被打死在阵地前。这时日本鬼子恼羞成怒,调来机枪和小钢炮向倪淑英等四人滥扫猛轰,倪淑英等四位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牺牲时,怀有身孕的倪淑英身中八弹,时年二十七岁。据了解,倪淑英等四位同志壮烈牺牲,换来了战斗小组的五位战友安全转移了,也为村里700多位战友和老乡顺利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
  “你们看看,我姑姑倪淑英烈士牺牲时是何等的壮烈和英勇呀!”倪冈深情地表示。

  ■晚报小记者采访札记

  水乡苏州,人杰地灵,吴地历史,源远流长,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当时,日寇侵略中国,到处战争不断,烟熏火燎。百姓们民不聊生,无家可归。但是,这些惨痛的经历非但没有打退中国人民,反而成为了抗日英雄们的动力。他们在一线奋勇杀敌,在纸上奋笔疾书。不论何时,他们从未退缩,团结一致,一心为国!
  倪淑英就是这样一位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这次我有幸与姑苏晚报记者一起去追忆倪淑英烈士短暂而壮丽的一生。我们采访了倪淑英的家属倪冈先生,他今年已经六七十岁了,但是一提到自己姑姑倪淑英,眼神中立刻流露出一种敬仰之情。倪淑英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祖国需要之时,不惜献出花样年华的青春;毅然舍弃人间天堂的苏州,奔赴黄土高坡的延安;勇于舍弃殷实富足的家庭,投入贫瘠荒凉的太行山;敢于舍弃已拥有的安逸生活、稳定职业、体面工作,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坎坷、跋涉万水千山的道路;甚至断然舍弃个人的小爱,怀着即将出世的胎儿,视死如归、勇赴黄泉!倪淑英烈士抗日救国、舍生取义、献身成仁的精神,千古流芳,值得后人敬仰和缅怀。
  少年强则国强!当下,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初一(4)班 成骏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