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家潘镒芬

苏州日报 20151218 B第02版

■何大明


  在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大儒巷中,有一座建于清代的潘宅,名叫端善堂。老宅现已列入控制保护建筑名录,一代水利专家潘镒芬,就出生于此。

  夜读英语在工地

  潘镒芬(1893-1953年),字万玉,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潘镒芬自幼聪明好学,能书善画又精于创新。他早年负笈至沪,先后就读于澄衷学堂和南洋公学,成绩优异。在此,他接受了新思想,立下了“科技强国”的志愿。后来,清政府在苏州创设江苏省铁路学堂,潘镒芬毅然投考被录取。清宣统元年(1909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铁路学堂测绘科。初出茅庐,他就担任浦(口)信(阳)铁路的线路测绘工作。每天晚上,别人在帐篷里已酣然入睡,他却津津有味自学英语。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他用纸遮住光线。清晨起床,又朗朗诵读。如此,为日后与外国专家直接对话打下坚实基础。
  辛亥革命后,潘镒芬受南通状元张謇之邀,去南通从事城市测绘工作,绘制南通城市规划蓝本。历时两年,测绘才
  大功告成。张謇非常满意,备加勉励。欣慰之余,书写一副对联相赠。联曰:“独来东观弄笔墨,退倚北窗睡松风”。

  治理黄河创奇迹

  民国六年(1917年),潘镒芬被推荐给山东黄河河务局担任工程技术要职。从此,潘镒芬开始了他毕生致力的黄河治理事业。第二年,他就被提升为工程科长。后来,又历任黄河堵口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复堤工程局副局长、黄河上游分局局长、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等职,凡三十余年。
  治黄工程,对潘镒芬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在治黄工作中,他注重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并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成绩斐然。他在国内最先设计并制造出打桩机。他大胆革新,最先创造出打桩抛石、逐层填筑的“平填法”。后来,这种方法在全国治水工程中普遍推广,深受好评。他多次率领员工奔赴第一线,参加了李升屯、盛家滩、董庄等处决堤抢险工程,为保障百姓安全和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寇西进,竟然下令工兵部队炸开河南省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以洪水阻止日寇追击。结果,日军虽然被迫暂时撤退,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近90万人惨遭溺死,上千万人流离失所,大片土地变成汪洋泽国。对此,潘镒芬痛心疾首,欲哭无泪。抗战胜利后,他顾不得先回家乡探望病重的妻子,立即从重庆取道西安、开封奔赴灾区。在堵口复堤工程中,他任劳任怨,带病奋战,与民工同甘共苦。工程期间,他从未借道回家探亲一次。儿子潘咏召得知父亲生病,前来工地探望,力劝父亲暂时回沪颐养。潘镒芬晓之以理回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二十日,堵口复堤工程顺利完工,黄河重返故道,了结了他梦寐以求的一桩心事。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到花园口参观采访,并且与潘镒芬合影留念。

  廉洁奉公勤任事

  担任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的潘镒芬,虽然身居高位,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廉吏。他秉性恬淡,不慕虚名;性情耿直,敢于犯颜直言。潘镒芬平时除薪俸外,其它意外好处分文不取。生前,他曾手刻“守身如玉”“无愧于心”两方印章以自勉。他的儿子潘咏召曾经撰文,回忆起父亲的不少感人事情。其一,有一年暑假,在北京求学的潘咏召回济南。上海某书局得知后心生一计,便“曲线救国”来函给潘咏召,欲将潘镒芬编入名人大辞典。潘镒芬得知后一笑了之:“我怎能够得上名人。”其二,黄河董庄决口后,潘镒芬与几位专家经过周密研究,提出堵口方案。但是,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孔祥榕,却不同意这一方案。潘镒芬甘冒丢官的危险,详陈利弊据理力争。最后,大家到现场实地勘察后,孔氏才改变看法。其三,有一天,潘镒芬前往治黄工地,车夫与测量工分乘在篷车的两边。忽然,有两个强盗拦道抢劫,问车中是何人。测量工回答:“是潘科长上工地。”两人听说后连声道歉:“潘科长是来堵口子,救我们老百姓的。”他们非但不打扰,还沿路护送一程。著名学者王籧常得知后感叹:“此事可与《后汉书·郑玄传》中建安元年郑玄自徐州还高密,路遇黄巾(军)事相比拟。”人们把潘镒芬和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这两位治水功臣相提并论。

  鞠躬尽瘁美名扬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冬天,开封即将解放回到人民手中。潘镒芬不顾国民党的再三拉拢,毅然拒绝撤离大陆去台湾。他托病辞去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之职,回到离别多年的上海,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后来又来到家乡苏州,住进端善堂老屋。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傅作义部长,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王化云主任,先后派人请他回黄河治理委员会工作。潘镒芬欣然答应。可惜,他正准备整理行装北上,却突然中风,从此一病不起。病重期间,他再三吩咐家人,将他的所有治黄著作和水利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以实现自己的毕生心愿。1953年,潘镒芬去世。1987年,潘镒芬后人将他的毕业论文及张謇赠送的对联以及他生前所撰的治河著述和调查报告等交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何大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