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建了苏州新生儿专科(何馥贞)

苏州日报 20050221 二卷94页

■王英

1月23日,儿童医院原副院长、95岁高龄的何馥贞教授逝世,她一生致力于新生儿学和儿童保健学的研究,是新生儿疾病和儿童保健专业的创始人之—— 

    何馥贞,1911年5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32年6月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进修儿科,1936年在江西省南昌省立医院担任儿科主治医师,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医学院学习,1947年在上海南洋医院任儿科主任医师,1954年到南通医学院担任儿科教授、教研组主任,1959年参加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筹建,任儿童医院的副院长。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新生儿”的保护神 

    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市新生儿的死亡率一直在70‰至80‰左右,甚至在个别年代里曾达到100‰至200‰。当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新生儿科,医院对于新生儿患者的救治,都是把它放在儿科一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院对刚出生病儿,尤其是一些高危病儿抢救技术的忽视,也是长期以来新生儿死亡率一直偏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已古稀之年的何馥贞产生了创办新生儿科的设想,在白手起家的艰辛中,通过由专门的医技人员来对刚脱离母体的婴儿进行研究的方法逐步确立,而当时全省还没有一家医院开办新生儿科。 

    “那是在1984年的某一天,”医院现任新生儿科主任肖志辉这样回忆,“一个怀孕才28周左右的母亲,产下一个体重仅800克的极低体重儿。这个小婴儿被紧急送往成立不久的儿童医院新生儿科,74岁的何老太太二话不说,亲自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用土法为婴儿保暖、喂养。”经过抢救,婴儿得救了,也创造了当时国内抢救极低体重儿记录的奇迹。 

    如今的医院新生儿科已成为苏南地区危重新生儿治疗中心,每年收治来自全省各地的危重新生儿2000余人,服务面积覆盖整个苏南地区及部分苏北地区,抢救成功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目前,科室已成为省重点科室,医学人才梯队完全由医学硕士或者硕士以上学历的专家组成。作为教学医院的重点科室,到目前新生儿科已培养了近100名硕士研究生。 

    自购器械捐医院 

    儿童医院建院之初,由于经费短缺、医疗设备非常简陋。刚刚筹建的新生儿科更是步履维艰。肖志辉回忆,当时新生儿科收治最多的病人是低体重儿,他们多是由于早产而过早来到人世,而对低体重儿进行较好的保温是避免新生儿出现因循环功能衰竭、肺出血等导致死亡的重要方法。新生儿科刚建立时,何馥贞教授带领大伙自己制作暖箱,采用热水袋、“汤婆子”等土法进行保暖,使一些患病婴儿奇迹般成活。 

    新中国解放前夕,何馥贞专程在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医学院学习过一年,就在学习期间,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先进的技术和诊疗水平带回国内。作为医学人员,光有水平、没有设备,就如同缺少胳膊一样,于是何馥贞省吃俭用,竭其所能在美国购买了穿刺针、听诊器等医疗器械。回到国内后,她不假思索地就把这些医疗器械全部捐给了医院。 

    如今的医院新生儿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服务理念,而且也具备大量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其中,具有空气层流净化和电视监视录像装置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医院在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肺损伤、早产儿监护与营养、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外科、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治疗达到省内一流,全国领先。 

    九十高龄出门诊 

    现任儿童医院副院长、新生儿科专家冯星说,何馥贞教授就像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一样牢牢地印在他的灵魂深处。读研究生的三年中,何老以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学风、仁慈的心灵不断感染、鞭策、鼓励着自己。 

    新生儿科主任肖志辉说,多年来,何老对治学的严谨、对病人的慈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他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自己读研究生期间,哪怕是自己做实验时出现的一点点小差错,她都要耐心细致的指出并予以纠正。退休以后,尽管医院不再要求,但90岁高龄的何老仍坚持每周去医院上门诊、查房。她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医院的每一位医务工作者。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