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昆山

苏州日报 20040418 一卷74页

■陈益

在中国近代史写下悲壮而光辉一页的林则徐,是政治家,也“余事为诗”。他著有大量的政论奏章,结集为《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也有《云左山房诗钞》和《云左山房文钞》流传。他在昆山玉峰山山腰粤如旷如之亭题写的对联“有情碧嶂团栾绕,得意孤亭缥缈间”,是他兼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内心情感自然流露,同时也表明了他与昆山的不解之缘。 

    清道光14年(公元1834),当时担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为兴修水利四处奔走。他先后组织疏浚了浏河、白茆江、丹徒――丹阳运河等河道,为老百姓解除水患。是年初夏,林则徐途经昆山,抽空登临玉峰山,在山腰看到了他的老师――两江总督陶澍所建的粤如旷如之亭。陶澍与林则徐“志同道合,相得无间”,是很好的朋友。面对秀美的江南景色,想起英帝国主义为了掠夺财富,不断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严重损害民众健康,使中国的白银迅速外流,林则徐心绪难以平静。他选取了范成大和陆游的诗句,组成一联,题写于亭内。当时,县令请他题词,他略加思索,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有情碧嶂团栾绕,得意孤亭缥缈间”。井有上款:“道光甲午夏日,偶过昆山,来登此亭,因集石湖、放翁诗语题之”。下款为“三山林则徐”。 

    这副对联的上联,取自范成大的诗句,下联则取自陆游的诗句。十分贴切地写出了玉峰山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受朝廷重用,却前程未定,心宇浩茫的情感。几年以后,硝烟弥漫的近代中国史选择了他,他终于奔赴广东,担负起了禁烟的重任。这座小小的林迹亭,也就成了吴中水利史的见证。 

    清道光12年(1832),林则徐在巡视江南水利设施时,顺道去安亭游览了震川书院,心中颇有感触,于是为震川祠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上联指的是归有光先生在安亭讲学期间,认真考察三江旧址,写了好多篇文章,强调疏浚吴淞江的必要。这主张为应天巡抚海瑞采纳,在治理吴中水患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联指的是归有光与文坛复古派斗争,创造了不平凡的文学成就。这时候,距离归有光逝世已有260多年。林则徐在日记里,也以详尽的笔墨,描述了震川书院的环境,字里行间莫不流露出对震川先生的崇敬之意。他与主张“惠爱”的归有光是心心相通的。 

    林则徐与视昆山为第二故乡的诗人龚自珍也意气相投。 

    清道光十八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出于忧愤,连续向道光皇帝上了主张禁烟的奏折。道光皇帝在宫廷内禁烟和反禁烟两派争执激烈的情况下,决然接受林则徐的意见,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沿海查禁鸦片。在林则徐临行前,龚自珍作《送钦差大臣候官林公序》,“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主张严禁鸦片,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主张和外国作有益的通商,严格禁止奢侈品的输入。并且驳斥了僚吏、幕客、游客、商贾、绅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论调。林则徐读后怦然心动。赴任途中,他给龚自珍写了复信《答龚定庵书》。对龚自珍的意见,特别是“火器宜讲求”和“刑乱邦用重典”两项,表示诚心接受,并对友人的关怀表示深切的谢意。果然,在广东禁烟时,他坚持严峻刑法,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二百三十七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积极筹备海防,多次打退英军的武装挑畔,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谁知,正当林则徐以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为中国近代史写下辉煌一页时,思想家龚自珍却告别仕途,悄然隐退,在昆山玉峰山麓修筑羽陵山馆,写他的《己亥杂诗》。在无奈中翘首期待“风雷”的爆发带来九州生气,打破那一片令人窒息的局面,以疗救社会这株“病梅”。1841年,鸦片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在丹阳云阳书院讲学的龚自珍,因病暴卒,年仅五十。而在前几日,他还写信给驻防上海的江苏巡抚梁章臣,想参加梁的幕府,共同抵抗英国侵略者。然而他未能如愿。幸好,林则徐代替他有力地抗击了外侮。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