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源农家女到书法家──专访女书法家钱惠芬

姑苏晚报 20050325 四卷004页

■张育红

3月8日开幕的“钱惠芬书法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落幕了。作为苏州市第一个举办女性个人书法展的书法家,这个展览带给苏州书法界的震动还远未停息。著名书法家瓦翁为书法展题词“拥抱笔墨的春天”,在钱惠芬的书法作品研讨会上,苏州的书画家们盛赞钱惠芬的作品“多丈夫气,少脂粉气”。日前趁着钱惠芬从吴江来苏州的机会,记者采访了这位从桃源农家女成长起来的书法家。

    苏州美术馆内,钱惠芬的书法作品8尺6条屏大草《柳亚子诗选》非常抢眼,前来参观的人在赞誉的同时,认为如此功底的行草一定出自有家学渊源的书法世家后辈之手。今年46岁、现任吴江市文联副主席的钱惠芬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儿。她出生在吴江桃源的三民村,父母亲都是本分的农民,家族中也没有任何人同书法有渊源。

    1977年高中毕业的钱惠芬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凭着唱越剧的爱好,考上了桃源文化站站长这个职务。镇上的文化站人手少,钱惠芬包揽了镇上所有标语的书写。“两个因素使我下定决心学习书法”,钱惠芬回忆,1989年苏州市有一个群文系统的书法摄影美术比赛,写了多年标语的她也送了一幅字,结果这幅字竟然获了奖,在观前街展出了,这对钱惠芬激励很大。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钱惠芬当了多年文化站站长,但是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特长,这一直让她坐立不安。

    1990年,钱惠芬拜师吴江的老书法家徐穆如,当时她的儿子才两岁,每周她都在吴江松陵和桃源之间往返。1991年,对书法有了良好感觉的钱惠芬赴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专业深造。在南艺脱产学习的两年中,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草作为主攻方向。在书法业内,女性选择行草并不多,但是性格直爽的钱惠芬偏偏选了,并且还形成了她类似狂草的风格。以至于业内在评论她的作品风格时,都认为她的作品透露出“晋人之气”和“大丈夫之气”。她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南艺老师说,“女孩子,就别选这个体了”。此后,钱惠芬又拜师沙曼翁,也得到了瓦翁等书坛前辈的无私指点。天分加上刻苦,这时候的钱惠芬开始在书法的黑白世界崭露头角。除了在省市频频获奖以外,她的作品1998年入选第四届全国篆刻展,同年还参展新加坡中国百花书法展。2000年又入选第8届全国中青年篆刻展。

    钱惠芬深知,在书法生涯中,笔墨艺术的比拼最终还得依赖于文化底蕴的较量,于是去年,她毅然决定自费去北京大学进修。这些年钱惠芬花在书法学习上的钱已经不计其数。她说其实作为女人,也很喜欢买买衣服,但是在书法和服装之间,钱惠芬的选择总是毫不犹豫地偏向书法。有一次在外面看到篆刻大词典,600多元,立刻借钱买下了。在书法培训班上,买宣纸一次就是1000多元,钱惠芬从不手软。但是到商店买衣服,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老公在边上怂恿,钱惠芬就是下不了手。

    快人快语的钱惠芬告诉记者,在学习书法后,最大的变化是多了一些人生感悟,为人处世多了宽容。“书法在我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钱惠芬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