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时珞: 一腔豪情写“乡愁”的东山书家

姑苏日报 20151102 A06版

■谷雨


  本报记者 谷雨

  人物简介:

  席时珞,1936年出生,苏州东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荣誉称号。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和新疆各类书法大赛中入展并获奖,作品刻入湖南、江苏、福建、甘肃等十多处碑林摩崖。从15岁离家求学,到青年时支援边疆,再到老来还乡,席时珞,用自己的笔,书写了大漠豪情,更书写出了心中对家乡的那份浓浓的乡愁和热爱。

  15岁离家

  一腔热血支援边疆

  来到东山镇上,走过一条狭长的巷子,在一处老宅门楣上,刻着“安定世家”四个大字。几声敲门,一名精神矍铄的老人打开了门,这位老人,便是79岁高龄的席时珞。
  席时珞出生在东山。跟当年名震上海外滩金融界的“东山席家”一样,席时珞一家也与金融行业结下很深渊源:他的爷爷曾经在天津汇丰银行工作过,父亲席与兆建国后进入人民银行工作,也正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席时珞报考了银行学校。
  1951年,席时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银行学校,仅有15岁的他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乡。席时珞说,当年他离家这么远求学原因很简单,他家弟兄四个,仅靠父亲一人在外面挣工资有压力,为此他想早点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
  在西北银行学校期间,由于表现优异被学校选中留校。后来,西北大区撤销,他满怀一腔热血响应祖国的号召,主动申请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最终,因为各方面表现优秀,席时珞争取到了支援边疆的名额。从西安坐火车到兰州,从兰州再坐汽车到乌鲁木齐,整整走了20天。到了新疆后,他被安排在新疆人民银行工作。“当时心里满是自豪,一点也不觉得边疆的遥远和荒凉。”席时珞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经济拮据,他只能把思乡之情强压心底。直到1959年,新疆的银行组团到内地考察,他才顺路回了趟家,这是他1951年离家后的第一次回家,在家只住了一个晚上。
  到新疆工作后,席时珞逐渐体会到这里工作环境的艰苦。住在乌鲁木齐的他,如果要到自治区最远的地方出差,要坐9天的客车,而所谓的客车,就是大卡车。夏天还好,如果是冬天,每次都要扛上被子,穿上老羊皮大衣和毛毡靴子,一天车坐下来,满脸灰土,只见眼珠在转动。
  后来,席时珞负责银行的金库管理工作,回忆起当初的每一次押送,都让席时珞感慨万分。“我们的押送,跟现在运钞车的押送不同,那时一次押送,往往都是一火车皮的现金,有时黄金、白银加起来,要几十吨。”席时珞说,不但任务艰巨,而且每次押送时间都不短,短则十天半月,长的要一个多月。
  让席时珞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要押送一车纸币去西藏阿里。当时,他带了三名警卫。第二天,刚进昆仑山,一名警卫出现高原反应,无法继续行程;到了第三天,又有一名警卫出现严重高原反应,也只好让他们中途留下。最后,只剩下席时珞和一名警卫。“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为了顺利完成押送任务,哪怕死,也要死在车上。”最终,他和仅有的一名警卫,一路克服各种困难,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圆满完成这次押送任务。

  中年习书

  成为知名书法家

  在新疆度过大半生,在金融系统工作几十年的席时珞,怎么也没有想到,小时候的耳濡目染,会成就他一生的事业——成为一名书法家。原来,幼年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到家中,总是用毛笔写字。父亲写字时,他总是在边上看。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也慢慢喜欢上了书法。只是后来,到新疆支边,工作繁忙,一直没机会重新拿起笔。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两个儿子逐步长大,人过中年的席时珞,才开始正式练习书法。年轻时,对于书法,只是喜欢,没有专门去写,没有目标,也没有系统学习过。重拾笔后,他就告诫自己,要练,就要练出点名堂来。于是,他开始临帖,并听取了一些前辈的指导。当时条件不太好,他就把办公室里的旧报纸一捆捆地拿回家写。在家里写了三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幼喝的是江南的水,成年后又受西北文化的影响,渐渐地,席时珞的书法越写越好,他的书法把北方的雄强和南方的圆润结合在了一起。
  “文革”结束后,书法开始复苏。有一年,新疆书协举办展览,席时珞投稿一幅,没想到却一鸣惊人,一举拿下第一名。从此,他正式步入书坛,逐渐蜚声新疆,并在西北声名鹊起。此后三十多年里,席时珞的书法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既有魏碑的味道,又有楷书的味道,如今,他的书法很多人不看落款,就能识别出,能看出他的特点来。
  “书法不能脱离传统,也不能脱离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欣赏习惯。脱离了这一点,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席时珞看来,书法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世界艺术之林的瑰宝,凡书写者必须遵循艺术的法度和规律,当书法失去了“法”也就失去了灵魂,无论使用什么风格或字体都不能脱离三法,即字法、笔法和章法,否则便无书法艺术可言。作为一名书法家,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丢。对于时下一些不讲规范、彻底把传统笔法推翻掉的“书法家”,对于这种“审丑为美”现象,席时珞觉得,这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相差太远。为此,他刻了个“三百年后论英雄”的闲章鼓励自己。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历史的考验,三“百年后还能存在的,那才是成功的。”在席时珞看来,写书法不是时装表演,不是今天可以这样明天可以那样,书法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更应该给下一代留一个好的示范。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席时珞始终没有刻意求变,而是默默地坚守中国书法的传统章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多次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老来归乡

  愿为家乡做出最后的贡献

  作为书法家,席时珞的书法在西北影响很大,除了新疆,还有甘肃。仅甘肃,他就曾去过68次,把甘肃26个县都跑遍了。好多人都问他,人家都是往北京或者往沿海地区跑,你为什么总往黄土高原穷山沟里跑?对于这样的疑问,席时珞总是淡淡一笑,因为这和他的席氏有渊源。原来,席家祖先,最早是从甘肃迁移过来。最初姓籍,因为项羽名籍,他的手下籍昙,为了避讳,就把姓改成了席。经过几次迁徙,唐代到长安,礼部尚书席豫的第五代孙叫席温,迁到了东山。
  “虽然具体在哪个村子是无迹可寻,但是知道老祖宗曾经在黄土高原上生活过,出于这样一种感情,我感觉很值得。”席时珞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年他都要去甘肃好几次,先后到过甘肃镇原、泾川,宁夏固原等。在这样的寻访过程中,让他见识到了甘肃人对书法的热爱:一些农村,虽然经济条件差,房子破旧,但是几乎每家每户中堂都挂着字画。逢年过节,都要朝它磕头叩拜。“我问他们,有什么讲究,他们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不挂字画就不成家。”席时珞说,这个现象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尽管那些所挂字画不一定水平高,也不一定是名人所书,但是他们有他们的讲究,这让他很受感动:老百姓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把传统文化看得如此神圣,也让他深受教育,觉得一定要把传统书法文化继承下去。
  1996年退休后,席时珞除了享受书法的乐趣外,他把很多的空余时间,都放在了社会公益上。无论是赈灾,还是助困助学,他都热衷参加。2013年,得知新疆要举办一个关爱残疾人的活动,他当即捐出10幅书法精品,义拍15万元,购买100套轮椅,捐献给了南疆贫困残疾人。2014年,得知新疆伊犁一所中学要办高中,需要筹集资金,他用金粉书写了两幅《心经》作品,拍卖到20余万元,全部捐给了当地教育部门。此外,他参与的各类公益爱心活动,更是数不胜数。每次回到家乡东山,常常会有乡亲或因乔迁新居、或家遇喜事而上门求字,他总是有求必应。他还在东山收了个徒弟,悉心指点他的书法创作。席时珞心里还有个打算,等到未来几年,自己彻底回东山定居后,他会定期走进家乡的中小学,为孩子们学习书法,给予指点和帮助。
  作为洞庭东山席氏家族联谊会会长的席时珞,同时也在为席氏家族优良传统的传承而忙碌着。这些年来,回到东山寻根问祖的席姓后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清明前后,祭祖的后人一年多过一年,而席时珞也很乐于看到这一点。为此,他每年都会回东山三四趟,和族人聚一聚。“席氏后人应该传承好祖先留下的文化,席氏虽然出了不少商人,但都是儒商;其次,席家经商代代讲究诚信,并且热心于慈善事业。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后人应该传承的席家精神。”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是马上八十的人了,心里的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浓。”席时珞说,最近几年,他一有空,便会带上老伴,回到东山,在自家的小院里住上一段时间,听听乡音,聊聊乡亲,慰藉游子思乡的情怀。而在他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能真正地叶落归根,利用晚年时间,为家乡东山做点事,为家乡打造闪光的文化名片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