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风流

苏州日报 20121018 A第03版

■吕继东

□苏报记者 吕继东
  吴中自古便是风云际会、尽显风流之地,坐落于太湖之滨、邓尉山麓的光福镇更是一时名士集会佳处。元代末年,苏州人徐达佐(1333-1395年)在光福所建的“文化会所”耕渔轩,与无锡倪云林(1301~1374年)的清閟阁、昆山顾阿瑛(1310-1369年)的玉山佳处成鼎峙之势,并称“江南三大园林”,成为江南乃至全国文人重要的活动中心。
  昨天,记者陪同著名明清文史专家、美国格林纳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谢正光教授来到邓尉山下,寻访六百年前苏州先贤的足迹。

  六百余年前徐达佐泡茶所用七宝泉水尚在。

  “我是苏州的女婿”

  早上7点半,谢正光教授如约而至。从美国越洋而来,这位年过七旬的学者只为寻找六百年前苏州先贤的足迹。在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余同元等人的陪同下,一行人驶出苏城,直奔太湖岸边的江南古镇光福而去。
  谢正光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美国大学,对明清之际历史尤其是南明历史造诣甚深,其中关于明遗民之著述享有盛誉。“我的娘子是苏州人,我是正宗苏州女婿哦。”邓尉山下,谢正光顽童般笑着说,1982年,他第一次来到苏州,与自己的妻子见面,此后因工作等关系,经常往来于大洋两岸,对苏州更是一往情深。而他与苏州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的忘年交更是一段佳话。“父亲是钱先生的弟子,而我是学中文出身的。”谢正光说,钱先生在世时,他每年总要前来苏州拜望,从上午9点至11点,两人相促而坐,畅谈而散。

  不拘一格援诗入史

  谢正光是海外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尤其是对晚明遗民的研究颇有建树,而他对古典诗词的研究也颇得钱仲联先生的赞赏。他出版的中文专著有《钱遵王诗集笺校》、《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并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佘汝丰共同编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在香港时读的是中文,但我经常去听历史系的课程,老师们都觉得我很怪。”现在美国GRINNELL学院历史系执教的谢正光笑称自己是个顽皮的“坏学生”,对于诗词,往往是把它作为一种史料来读。此次来寻访元末明初江南名士徐达佐,也是因着他的诗词。“我要亲自来看一看诗句中的凤鸣岗,看一看耕渔轩。”
  耕渔轩位于光福古镇西市梢头的西崦湖旁,三面临湖,背倚凤鸣岗,面对虎山桥。徐达佐才性高旷,以会海内文士为乐,耕渔轩也因此与无锡倪云林的清閟阁、昆山顾瑛的玉山佳处并称“江南三大园林”。可惜时过境迁,西崦湖尚在,而曾盛极一时的耕渔轩却匿迹于史海,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小学校。

  山水间闲士不闲

  坐拥湖光山色的光福镇,从元至清,历来是中国文人汇聚、隐居之地。据介绍,建于元末的耕渔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当时引来众多达官名士、骚人墨客,“值时多故,四方名士多归之”,“所交皆海内名士”。周砥、王行、释道衍(姚广孝)、高启、徐贲、仇机、张绅、陈寅、王隅等彼时名士都曾应邀到耕渔轩做客游览,并都有诗文题记歌咏。直至清末,冯桂芬购得此处遗址并重修,仍沿用耕渔轩之名。而光福镇上建于唐代的圣恩寺更是盛极一时,清康熙皇帝南巡曾三临圣恩寺,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时驻跸圣恩寺。“我认为中国看似闲逸的文人,未曾有一刻完全与世隔绝。”谢正光说,如果说乾隆南巡玩乐的色彩较重的话,那么康熙南巡并三临圣恩寺,其中的政治色彩则更加浓厚些。“我有兴趣探究的是,光福圣恩寺与木渎灵岩山寺之间的关系。”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