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落第泊姑苏——苏州寒山寺

人民政协报(数字报)  20140405 8

■倪天勇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诗人张继赴长安应试落第,归途中他经过苏州,在一个初冬晚上,当他乘船经过寒山寺门前的枫桥时,清风明月,雪寒江天,梵钟缥缈,张继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而且很早就传到了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学着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一文中说过:“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诗者。”到今天它仍被编入日本学校教科书中。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十里枫桥西南不远处,坐东朝西,山门面对古运河。相传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住持,塔院改名为寒山寺。

黄墙绿树,碧瓦绀宇,古香古色,整个寺庙建筑完全是一派江南园林风格,小巧玲珑,景色秀美,一步一景,充满诗情画意。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广为流传,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两个相互鼓励相互鞭策,潜心修行,终于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年龄越来越大,想在他们两人中选一人为住持,可两人的票一样多,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为难之时,拾得乘一叶木舟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修建了拾得寺,将和合的思想发扬光大。寒山则做了寺里的住持,寒山和拾得在事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为后世传颂。

现在大雄宝殿两侧堂屋,分别供奉着木雕的寒山、拾得塑像,为清代的作品。后世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两尊塑像袒胸露乳,蓬头赤足,笑容满面,一人手持莲花,另一位手捧净瓶,表示和谐友好,吉祥欢喜。塑像造型古朴,形象逼真,十分传神。

大雄宝殿为寒山寺的主体建筑,宝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迦叶、阿难立像。这组像塑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两侧供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铁铸十八罗汉像。后壁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右壁有清大鹤居士郑文焯所作指画“丰干像”石刻像,寥寥数笔,栩栩如生。殿中的立柱上悬挂着对联:“古刹千年,长留半夜钟声,响彻世间惊客梦;姑苏一揽,剩有几株枫树,饱经霜雪护寒山”,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沧桑。

大雄宝殿右侧还悬挂铜钟一口,这口铜钟是1906年日本佛教徒捐赠的。

藏经楼匾额为赵朴初居士所题。楼上珍藏有清刻完整梵箧本《龙藏》一部。楼下环两壁嵌有宋代著名书法家张樗寮所书《金刚经》全部石刻,笔力刚劲秀逸,十分珍贵。明代董其昌赞之曰:“樗寮书法,运笔结字不沿袭前人,一一独创。”寒山寺的钟声是人们久久难以忘怀的,不过,唐代的“夜半钟”早已失传,后来明代所铸的古钟,可惜明朝末年流入日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夔龙巡抚江苏时,因见千年古刹寒山寺一片败落景象,于是重修寒山寺,现存的古钟就是重修钟楼时仿照明钟的式样重铸的,击之声音洪亮,经久不息。如今每年除夕之夜,寒山寺都要击钟,钟声悠扬,数里可闻,以寓天下同庆之意。

寒山寺的碑廊嵌立着宋明以来名人所书诗词碑刻多块,其中唐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最为著名。张继诗石刻始刻于宋朝宰相王?,久已不存。寒山寺第二块石刻张继诗碑为明代文征明所书,明末毁于火灾。现存寺内的张继诗碑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俞樾所书。俞樾是浙江德清人,学识渊博,着作丰富。他的书法崇尚古拙风骨,厌恶媚俗习气,用笔厚重遒劲,圆润稳健,形成独特书风。他书碑后数十天即逝世,此碑成为他的绝笔之作,更为珍贵。

在碑廊西南面有座枫江楼,上下两层,檐角飞翘,前檐接榫处雕两只精巧的花篮,故称花篮楼。正厅中央悬挂着赵朴初先生所题“霜天清响”四字匾额。楼前隔墙临水,江村横跨古运河上。在此远眺,群山如屏,近水楼台如画,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墟里青烟白,夕晖塔影斜。古寺开山有宝塔,千载风雨话兴衰。山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等重要建筑,还有《枫桥夜泊》诗等石刻碑文,建筑造型古朴典雅,碑文石刻久负盛名。除此之外,寒山寺内还矗立着一座普明塔。这座普明塔高五层,下部有高高的台基承托,层层都设有栏杆,纯木质装修。塔层层出檐深远,形成大屋面的形式,具有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制。

(倪天勇)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