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遗迹铁铃关

苏州日报 20140925 A第15版

■张橙华

铁铃关紧接枫桥桥堍,所以又被称为枫桥敌楼,原是因为明代嘉靖年间,史称倭寇的日本海盗集团大肆窜扰东南沿海各地,苏州城外接连遭到倭寇猖狂洗劫。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于是在1557年开始建起这座枫桥敌楼,即铁铃关。当年在葑门和木渎也曾造过敌楼,但均已毁,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地区现存保留最为完整的抗倭历史遗存。
  当时建造的铁铃关“方广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上秋下瓦)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在外观上与箭楼、敌台差不多,是一个具有守卫和作战功能的军事防御建筑。
  由于后来铁铃关在战乱中遭到破坏,考虑到“天下财货莫聚于苏州,苏州财货莫聚于阊门”,枫桥的地理位置实在是过于重要,于是明末郑若曾在《江南经略·枫桥险要说》中说,“(枫桥)关系至重……岛寇垂涎,往事可鉴。若再犯乎此,苏州元气竭矣”,建议要重修敌楼,以控枫桥,扼运河。
  时至清道光九年(1829年)铁铃关曾得到一次维修加固,仅修复了关台和拱门,1830年江苏巡抚陶澍倡导文运,于是就改建铁铃关上层为文星阁供奉文昌帝君,以昌文运,从此铁铃关的性质和外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的岁月流逝中,因年久失修,阁楼颓毁,雉堞、女墙、射孔等都已倾圮无存。铁铃关逐渐残损为一座荒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只有面对枫桥门洞上“铁铃关”三字仍可见。
  斗转星移,铁铃关在1986年至1987年得到了大修,加固关台拱门,重砌雉堞,并重建了三间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关楼的正中是门洞通道,西跨枫桥东堍,东通枫桥大街。关楼上的横匾“御寇安民”纪念了任环等民族英雄和当年英勇抗击倭寇的苏州军民。

  □张橙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