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东方的怡园画舫斋

苏州日报 20140129 A第14版

■韦人 

舟船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发展到后来还具有游览的功能。水战中它是战船,体育竞技中它是龙舟,渔船则是渔民谋生的工具。在我国南方湖泊罗布、河流纵横的地区,至今还有一些渔民以船为家,长期生活在水面之上。所以舟船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初名臣魏征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形象地用水来比喻老百姓,用舟船来比喻皇权,劝谏唐太宗要慎重处理好和老百姓的关系,以保皇权,这就上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了。人们对舟船是熟悉而有感情的。
  我国古代人民对舟船的原型模拟,提炼出一种位于水边的建筑,称舫或者旱船。较有代表性的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石舫——清宴舫,它全长36米,船体用巨大的石块雕凿而成。此舫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重建,现为西洋建筑式样,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此外,南京太平天国王府花园旱船、西安华清池九龙汤旱船也比较出名,在四川的一些园林中也都可以看到旧时的遗物。苏州园林中船舫较多,颇具代表性的有拙政园香洲、怡园画舫斋、狮子林石舫、退思园闹红一舸、柴园的舫。其基本形式与船相似,一般分为平台、前舱、中舱和后舱四个部分。也有例外的,如退思园因水池较小,舫只有平台、前舱和中舱三部分,舫形体小巧,和周围物景相协调。一般来说,舫的前舱开敞,便于观景,中舱较低,两侧为通长的窗,是主要的休憩场所。后舱为两层,类似楼阁的形式,四面开窗,登高远眺别有一番情趣。舫大多船头一侧有小平桥和岸相连,犹如跳板。船体通常为石材,上部为木结构。舫虽然像船,却不能起航,所以又称为“不系舟”。舫,是园主们希望能创造出一种类似舟船的建筑形象,虽然位于面积较小的水中,划不了船,却能使人有置身于船中,荡漾于水上的感受。
  著名园林文化学者、苏州大学曹林娣教授所著《静读园林》一书中对舫有了更深层面、精辟的论述。园林的舫“都竭力营造舫游野趣”,同时还能产生“舟楫青天近,林塘白日长”的情怀。她还认为舟楫与文人的隐逸心态有关系。宋欧阳修《画舫斋记》云,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湖之上,终身不肯返者,其不有乐也。
  苏州园林的园主多为文人,因此在园中建舫多和隐逸心态有关,而柴园的主人虽是商人,园中对联为“只看花开落,不问人是非”,流露出的也是隐逸休闲的心态。既然要乘舟隐逸,泛舟江湖,中国人心目中的东方仙境就是最理想的去处,因此舫必须向东驶去。这样就不难理解上面所说的苏州园林里的五舫都是舫头朝东了。已记不清何处的某小园的舫也是舫头朝东,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刻意为之。
  但也有例外,以收藏大孟鼎、大克鼎等国宝而蜚声国内外的清末名人潘祖荫的故居,位于南显子巷,其东路花园中的舫却是舫头朝南的。当年主人是怎么想的,后人不得而知。但是坐北朝南是中国人布置建筑最好的方式,所以舫头朝南也是可以理解的。
  舫在位置上还有一个特点,大都和走廊相接,这是否反映了园主心中虽然向往东方仙境,但仍然留恋人世间的家园和亲友,所以“缆绳”还没有解开,舫没有起航。
  怡园画舫斋是典型的舫的形式,位于和中心水池用湖石构筑高于水面的水洞分割的小溪中,舫东面、南面和北面局部环水,舫头面对湖石假山洞壑,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正如舫中匾额所题“碧涧之曲古松之阴”。怡园的舫为什么称“画舫斋”?过去有一种专供富人家在水面上荡漾游玩的船,船的结构精致、装饰华丽,还绘有彩画等,这种船称为画舫。而怡园的舫装修精致,斋为书房之意,故名之。船头是平台,用石栏杆围护,有石质跳板和南岸连接。前舱略高于中舱,为歇山顶敞亭形式,前两柱间有花篮吊柱,柱角为枝叶形花纹挂落,雕镂精细。两侧柱间为坐槛吴王靠,可供坐憩。中舱两面坡硬山顶,为轩的形式,前用纱槅挂落构成门槛和前舱相通,后用八扇纱槅和后舱分割,纱槅上部为十六幅花卉图和赞咏怡园的诗文,中舱两侧为内衬木板的万字花纹栏杆,上为支摘窗和横风窗。后舱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形式,飞檐翼角,两侧下层为白粉墙,中阙八角形砖框景窗,虚实相间,树影摇曳,上层四周均为短窗,宜于观赏园内景色。
  怡园画舫斋是三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组合成一个高低错落、富于变化、构图优美、轻盈秀丽、装修精致、模拟画舫的组合建筑,充分表现了苏州香山帮匠师富于想象的创造和技艺。

  □韦 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