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祖庭寒山寺

苏州日报 20141226 B第4版

■姚炎祥

 □姚炎祥/文 杭兴微/摄
  寒山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盛世,诗僧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弘法,施舍助人。唐玄宗时,希迁禅师在这里建伽蓝,以寒山命名。自此,寒山被尊为寒山寺的祖师。随着历史的变迁,北宋改名“普明禅院”,南宋又改名“枫桥寺”,元代始复称“寒山寺”。其后,明、清、民国及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之名。至今,寒山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寒山寺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佛教文化是主体,和合文化是核心价值。寒山是寒山寺的祖师,寒山寺是寒山拾得的供奉寺院。寒山寺拥有和合祖庭地位,这是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
  千百年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寒山寺时有兴废,但寒山拾得的和合形象始终为人们尊敬和崇拜。在中华和合文化园里,寒山寺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和合文化资源,它具有智创生命力,极有价值和意义。

  寒山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

  寒山子的身世与经历正统的经传史籍没有记载。寒山子除了留有三百多首诗外,现存的有关资料都带有传说性和神秘性,研究者多从诗作中或者传说中,推测知其大概。
  一般认为寒山子是陕西人或河南人,也有的说是河北人,主要生活在唐代,是位长寿者,大约活了一百多岁。其生活经历大致是先学儒,再由儒入道,最后由道归佛。从寒山的文化路径看,儒释道各家对他都有很深的影响,达到了和合融通的人文精神境界。
  寒山涉猎广博,诗作中常有经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严经》等许多佛经典故,还有《庄子》《列子》等老庄的语言。寒山子的诗通俗直白,思想深邃,蕴含深刻,儒释道的精华融入字里行间。雍正为《寒山子诗集》作序,评价寒山子的诗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寒山拾得获得了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尊重。佛教徒眼中,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民间信众称寒山拾得为“和合神”。在民间佛门的信众中,有“和合神”的传说。道家眼里寒山是得道的仙人,寒山拾得列入下八仙,民间传说为“和合二仙”。而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确立了寒山拾得为儒释道共同尊崇的和合圣人的地位。民间流传的“和合菩萨”、“和合二仙”为官方确认为“和合二圣”。寒山拾得成为中华民族的和合圣人,成为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美丽传说印证和合圣地

  有关寒山拾得“和合二圣”的故事,传说得很多。流行于苏州地区的传说中,寒山和拾得同住一个村子,两个人不是兄弟却亲胜兄弟。寒山比拾得年长,街坊做媒,把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姑娘许配给了寒山,到寒山结婚前才知道拾得很喜欢这个姑娘。于是,寒山从家里逃出来,到苏州阊门外枫桥削发为僧。拾得知道后,到苏州找寒山。当两人见面时,拾得把一枝荷花献给寒山,赞美他的纯洁和高尚的心灵。而寒山心想拾得远道而来,一定饿了,则拿一盒斋饭出迎。两人相见,各持一荷(和)一盒(合)。后来拾得也出了家,两人在枫桥共建一寺,这就是“寒山寺”。
  在佛门传说中,寒山拾得都是国清寺的僧人,两人意气相投,心地善良,成为知心朋友。他们的师父是丰干禅师,两人经丰干禅师的教化,成为佛门高僧。丰干禅师在圆寂前,将寒山拾得叫到身边,给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给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圆盒,并说,诵透此经就得道。从此,寒山拾得访名寺,求高僧,诵读佛经。数年后,两人相遇苏州,分外高兴,寒山拿出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拾得也拿出那半部真经和一个圆盒,双双并放,两人不约而同,脱口而出:“这是一部和(荷)合(盒)真经!”两人由此成为传承“和合经”的祖师。并在苏州建立寒山寺,弘法传道,弘扬和合精神。
  这些传说基本相同的是,寒山拾得感情甚笃,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为人善良,心灵纯洁;两人相会时,都是一人执荷(和),一人捧圆盒(合),谐意“和合”之说;两人在苏州建立寒山寺。从这里可以看出,寒山寺在传说中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和合圣地。

  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核心文化

  在中国众多寺院中,和合文化是寒山寺核心文化,在寒山寺道场里,从寒拾遗踪、大雄宝殿、寒拾殿、御碑亭到一系列有关弘扬和合文化的措施和活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座独具特色的和合佛教道场,一座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明姚广孝在《寒山寺重兴记》中说,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屣,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民间还有多种传说,说寒山拾得在这里出家修行建立了寒山寺。现在寒山寺有几处相传就是寒山拾得的遗踪。最具代表性的是寒拾泉,在寒拾殿前院落内的西北角毗邻长廊有一方形石护栏,栏身饰以莲叶,栏柱雕以莲花。护栏之中有一口古井,至今井内有水,井口题“寒拾泉”三字。相传这是寒山拾得共同挖的井,供寺僧饮用。并用这井里的水为过往客人施舍茶水。
  寒山寺大雄宝殿与通常寺院的大雄宝殿布局上有极大不同。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在佛祖塑像后壁往往塑的是“观音渡海”的众菩萨像,而寒山寺在佛祖背后却无塑像,供奉的是镶嵌在佛祖后壁的罗聘(扬州八怪之一)画寒山拾得写意石刻像。寒山拾得石刻像取代了“观音渡海”塑像。
  在大雄宝殿东南方墙壁上,还镶有晚清著名书画家郑文焯指绘寒山子石刻像。在大雄宝殿东侧墙壁镶嵌程德全书《寒山子诗》36首诗的石刻。分刻四石,每石30行,3行为一首,末一石附跋12行,行字不等,均行书。这36首诗,主要反映寒山子诗中所宣扬的佛教思想,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漫步大雄宝殿,看到的是浓厚的和合文化氛围。在这里寒山拾得被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处处彰显和合精神,大雄宝殿成为了独具和合文化特色的和合大雄宝殿。

  全国唯有寒山寺建有“寒拾殿”

  在寒山寺里,与山门、大雄宝殿、普明宝塔和丈室楼等重要建筑物在同一中轴线上,建有寒拾殿,供奉寒山拾得。
  关于寒山寺的寒山拾得的塑像,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就有记载,清初《百城烟水》又有记载。咸丰兵燹,像与寺俱毁。现在寒拾殿里供奉的寒山拾得像,相传塑于清末民初。在赵朴初手书的红底金字“寒拾殿”匾额下,走进大殿,抬头便见在一座巨大的莲花座上有两尊木雕金身塑像。寒山手执荷花,拾得双手捧净瓶。两尊者皆袒胸赤足,童颜留发,相视嬉笑,对人“如欲笑语”,予人以欢乐、吉祥之感。祝福人人平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座寒拾殿是1986年重新修复的,寒山寺重大活动都在寒拾殿前举行。
  我国所有寺庙中,唯独寒山寺建有“寒拾殿”,这是全国唯一的和合祖师殿,其建筑规模与大雄宝殿相近,而且在寒山拾得雕塑的后壁镶嵌有石刻千手观音像,“千手观音”四字是清代苏州状元石韫玉所书。

  多种形式的寒山和合文化

  寒山寺前院西南边有“古碑廊”,“古碑廊”南侧有“御碑亭”一座,内有御碑一块,碑高1.8米,宽0.9米。这块“御碑”是在宣统庚戌,由江苏巡抚程德全勒石。
  正面刻写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阴面刻写乾隆为寒山寺写的《寒山晓钟》诗。从序文看,雍正皇帝对寒山拾得相当崇拜。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又为《寒山子诗集》作序,皇帝为诗人的诗集作序大概是历史上仅有的。
  乾隆题诗句同雍正的御制序文刻在同一碑上,正面为雍正御碑,阴面为乾隆御碑,合起来可谓双龙御碑。这一和合御碑,也是全国罕见的。这是碑刻文化艺术珍品,极有文物价值。
  寒山子留下300多首诗,对寒山子的诗作,寒山寺以众多的形式进行传播。2002年,在寒山寺建寺1500周年纪念时,寒山寺专门印制了《寒山子诗集》单行本。其中收录寒山子诗313首,寒山佚诗12首,拾得诗57首,拾得佚诗6首,丰干诗2首(壁上诗),极大地推动了寒山子诗作传播。苏州微雕篆刻名家潘裕果雕刻的216枚石章,以一石一诗或一石多诗的形式刻录了《寒山子诗集》中的全部作品。石上每个文字的大小不过1.5毫米见方,还配上了人物画像。2002年4月8日到10日,由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苏州寒山寺在日本东京共同举办“寒山寺文化展”,该套石章参加展出,让日本友人称赞不已。
  寒山寺还请八十三岁的海晏法师用两年时间书写寒山子的313首诗,全部刻制成石碑。在和合大道南侧大钟苑围墙处,建立了“寒山子诗碑廊”。在一条有木屋顶的长廊内,将海晏法师书写的寒山子313首诗,每诗一块镶嵌在廊上。这一系列的活动,吸引着更多的人观赏和研究寒山子的诗作,弘扬和合精神。这是生动有效的寒山子诗集的传播方法。

  以吴文化为根基的寒山寺文化

  慈善文化是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在坚持和丰富法施济世的同时,积极投向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创办慈善中心。赈灾救灾,扶助弱势群体,创办慈善超市;捐建希望小学,在高等学校设立“寒山教育奖”,奖励优秀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等。寒山寺为公益慈善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赞誉。
  2007年7月20日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寒山寺文化以吴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和合文化为核心,钟声诗韵为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文化象征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寒山寺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合文化,寒山寺文化研究院一成立,就兴办系列“寒山寺文化论坛”或者称“和合文化论坛”。2007年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届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寒山寺文化论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和法师积极参与,在佛教界、学术界以及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钟声漂洋过海沟通人们心灵

  梵钟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法器,寒山寺的梵钟有独特的魅力。如今,寒山寺的和合钟已成为和合文化的载体,和合钟声漂洋过海,沟通海内外人们的心灵,已成为向全世界传播中华和合精神的使者。
  和合钟由来有一个传说。传说有一天在寒山寺前的运河里,从西方佛国漂来一口青铜巨钟,钟口朝上,像一艘船停在运河驳岸边。住持寒山叫大家一起打捞,寺里三十多僧人一起参与打捞,那口巨钟却纹丝不动。这时,参与打捞的拾得,从岸边竹园拔起一根长竹竿,跳进口朝天的巨钟里。谁知道,古钟竟然离岸顺水而行,很快漂浮进大海。拾得乘巨钟,漂到了日本一个叫萨堤的小村落。拾得上岸后,把巨钟悬挂于村中心,在这里搭茅屋修行。拾得日夜思念寒山,寒山也日夜思念拾得,不思饮食。有寺僧建议,可铸造一口大钟,敲钟寻人。寒山就按照那口漂来的巨钟的模样,铸了一口大铜钟,悬挂寒山寺。每到夜深人静,寒山就半夜敲钟,盼望拾得能听到钟声回到寺院来。
  说来也怪,寒山寺的钟声,竟然能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萨堤。拾得耳闻钟声,觉得这悠扬的钟声是寒山思念他的心声,于是拾得也撞响了悬挂的那口巨钟,这声音也传到了苏州寒山寺。钟声沟通了心灵,成为心灵的对话。寒山寺和萨堤遥远的两处钟声应和,就成了象征寒山拾得兄弟情的“兄弟钟”,象征和合的“和合钟”。
  1979年,由池田市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藤尾昭先生等友人到寒山寺参瞻,听讲拾得乘钟东渡的神奇故事,心情激动,当即倡仪举办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当年的12月31日苏州市成功举办首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从1979年至2014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35届。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从全国来看,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连续举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寒山寺听声活动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