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 领略大自然的绿色恩赐

城市商报 20141021 A第02版

■王政宇

秋天是登高的季节,苏州人也有登高的传统。在苏州环太湖那些美丽的小山中,穹窿山被称为吴中第一山,自然也成为人们登高的首选。
  穹窿山在苏州的城西,是那些俊俏的小山之中海拔最高的,也是最挺拔伟岸的。若把穹窿山比喻成英俊的青青子衿,那渔洋山、灵岩山、天平山倒像太湖岸边的浣纱女子。她们差不多低至穹窿山的肩胛,一直低头抿笑着,在潋滟的湖光山色里对视着,在江南烟雨里相忘着。10月19日,“水乡苏州·吴山点点”2014《城市商报》年度新闻行动的第二章节——寻山系列的第五站,就是探访这座吴中第一名山。
  登穹窿山,有两条步道。一条是当年乾隆皇帝走过的御道。乾隆六上穹窿,多次走过这条路,所以叫御道。御道两边林木深秀,泉水潺潺,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吸引不少人攀爬。这一次我们登上,选的则是另一条新修整过的小路“福道”,知道的游客还不多。同样林深木秀,只是少了人迹,显得更加幽静。一路上各色植物映入眼帘,这满眼的翠绿可是咱们苏州的植物基因宝库。

  策划/沈玲 阿生 王政宇撰稿/王东来 张鹏 王骏摄影/蒋世颖

  徒步穹窿 名副其实的有氧运动

  未去穹窿山之前,曾经看到过它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满满的绿色是一片竹海,一条碎石小路蜿蜒伸向竹海深处。这张照片后来被记者用作电脑桌面,每次看到都仿佛一下子置身在这个绿色的秘境中,感到微风拂面吹散暑气,空气清新忍不住大口呼吸,被俗务缠住的大脑也变得清醒了很多。
  这次登穹窿山,终于来到了这片竹海。山脚下,福道的起点就在上山的防火通道旁。虽然已是秋天,气温仍有30℃,没有阴头的防火通道,火辣辣的太阳晃得睁不开眼。一踏进福道,就好像进入另一个世界,浓荫蔽日,不仅遮挡了日光,也把外面的喧嚣隔绝了。绿色的竹林,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层层交错,树随风动,落叶纷纷,秋韵浓浓,“这条山道上的气温差不多要比外面低两到三度。”同行的向导说。
  穹窿山山势蜿蜒数十里,涉及木渎、光福、胥口等地,最宽处4公里。主峰箬帽峰海拔约341.7米,为苏州地区群山之冠,森林覆盖90%以上。山中空气清新,PM2.5值经测定只有20,每立方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高于是普通居室的500倍。“徒步穹窿山,才是名副其实的有氧运动嘛。”一位游客打趣地说。
  植被茂密,空气质量好,已经成为这里吆喝旅游的一大招牌。“大口森呼吸”、“森林醒脑节”这些满足现代都市人需求的时尚旅游活动正在穹窿山景区热闹进行,每个周末都能吸引数万名江浙沪地区游客来“呼吸”。

  珍贵林木隐藏茅蓬坞 穹窿山里藏了多少“宝”

  在最近的一次山区林木种质资源清查中,林业部门发现穹窿山的茅蓬坞一带隐藏着大批珍贵的野生林木,堪称苏州的植物基因宝库。
  “在茅蓬坞长着不少野生紫楠,山坡上还能看到一些自然生长出来的小紫楠苗。”吴中林场党委委员、副场长王振伟说,紫楠历来专贡皇家所用,宫殿及重要建筑之栋梁首选楠木。楠木主要产于广西、云南一带,一般分布于海拔500米至1200米处。然而,纬度高得多,海拔却只有300多米的茅蓬坞却发现了楠木,这确实是个奇迹。这里可被认为是我国楠木自然分布的最北缘。
  由于历代的大量砍伐,我国的楠木资源近于枯竭。穹窿山却仍有楠木幼苗生长,保持着种群延续,更是值得珍视。
  除了楠木,茅蓬坞里还发现了许多珍稀树种。如大叶榉树,每100平方米就有2到3株。大叶榉树木材致密坚硬,是造船、桥梁、车辆、家具、器械等用的上等木材。这种树常生于溪间水旁或山坡土层较厚的疏林中,海拔200到1100米,在云南和西藏可达1800到2800米,但在苏州较少见。根据外形推测,最大的大叶榉树起码有三四百年的树龄。
  外来珍贵树种不少,野生的“土著”也有发现。专家在穹窿山上发现了成片的乌饭树和满山红。乌饭树是时下的人气美食乌米饭的原材料,需求正旺。满山红花形饱满、花色艳丽,是很多苏州人的“心头好”,经常有市民在山上采摘花朵或割去枝条移栽。“这两种野生树种,有着地方文化价值,必须通过人为手段保护起来。”林业部门表示将参照紫楠林保护的方式,将其进行“隔离”,让它们自然生长。
  此外,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冬青、日本流行的盆景素材老鸦柿、本土常绿树种青冈栎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经济苗木和生态树种,提纯复壮后可以保护苏州原生树种种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大自然的恩赐 山间生长七百多种中草药

  “那棵是参三七,十分珍贵的中药材。”走在穹窿山孙武苑的山路上,向导看看这边没有其他游客,指着远处的树下一棵草小声告诉我们。之所以这么谨慎,是因为以前也发现过成片的参三七,可是消息传出去没几天,就被一些游客偷偷采走了。现在景区的工作人员看见了都不大声说,默默记下位置,通知相关部门来人保护起来。
  原产地在云南、广西的珍贵药材“参三七”竟然出现在穹窿山上,还是连片野生,这让不少中草药专家感到意外。“相比较南方省市,苏州本地的中草药资源不算多。”第一个在穹窿山发现“参三七”的中医药专家吴鉴功介绍说,参三七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而连片野生“参三七”的生长地正好是著名的野生紫楠保护区,因为紫楠树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健壮,最宜长于砂质土壤中,生长虽慢,但萌芽性强,有一定的耐寒性,而其特点正好与参三七相类似。
  苏州周边的花山、穹窿山等植被丰富,而其中更有不少是中药百草丛生地,不乏一些珍贵的品种。以前许多大的中药房都会定期请老中医到山上去寻访中草药,一些当地村民甚至以采草药售草药为生。只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采摘草药的农民越来越少,医院里一些本土草药的收购点也就“销声匿迹”。以至于许多中医都只见到中草药的成品,而很难把新鲜的草药辨别出来。
  近年来,原本就稀少的中草药数量大大减少,而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对于中草药的需求量却远远超过10年前。植被丰厚的穹窿山是大自然的恩赐,根据调研,仅穹窿山上就有700多种中草药。也许日后,主打养生牌的穹窿山可以开辟一片中草药材的保护基地,建立本土中草药的一个种质资源库的同时,也给苏州中草药爱好者一个辨别中草药的实践基地。  这里“小气候”很独特原生态环境保护得好

  这么多珍贵植物不按常规在穹窿山出现,并不是偶然。
  穹窿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素有“吴中之巅”之称。一般说来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山里的气温明显比外面低,所以苏州一下雪,第一场雪基本落在穹窿山上。300多米的垂直高度虽说不算高,但仍能看出植被一定的垂直变化。山脚下阔叶树相对多,而山顶气温低、土壤层比较贫瘠,多是生长冬青等灌木丛,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冬青就是在山顶望湖园一带发现的。
  植物相对集中在茅蓬坞,得益于这种独特的“小气候”。茅蓬坞在穹窿山的南坡,向阳坡日照充分。面向太湖的山坳,温暖的水汽迎面而来,在爬坡过程中逐步抬升,水汽遇冷凝结,使茅蓬坞更加湿润,充沛的水分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由于这种‘小气候’,这里针叶、落叶、阔叶类林木混交,四季分明,色彩丰富。”王振伟说,茅蓬坞里绝大多数林木属自然形成的,不同种类之间搭配,相生相克、和谐共存,也利于防治病虫害。一到秋天,香樟、冬青和紫楠还是绿色的,椴树、银杏树、油桐树叶子变成了金黄色,榉树叶变成了褐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穹窿山的满眼翠绿凝结了一代代造林人的心血。吴中林场原名吴县林场,1952年建场后开始“消灭荒山、植树造林”。林场管理的4800亩生态林地就在茅蓬坞地区,是穹窿山风景管理区生态公益林中的精华。后来,茅蓬坞地区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种的树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再加上人为干扰少,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态环境,才有了今天这么丰富的植物。
  作为穹窿山最大的原生态自然风景,茅蓬坞的未来将致力打造“江南首席森态休闲度假地”,以对自然最少干扰的方式,为苏州保留一方原生态。

  保护山林“绿肺”
  就是保护城市健康

  蜿蜒数十里的穹窿山上,栽有数百种植物,是苏州一大生态林地。这里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触摸自然、享受生态的休闲旅游场所,更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着生态屏障,是现代都市的“绿肺”。然而在这次登山寻访中听到的一些事情,却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个“绿肺”感到担忧。
  春天里,漫山遍野的竹笋冒头了,也让不少游客“收获”了一笔。“这个竹笋并不好吃的,但是挖走了就相当于挖走了一棵竹子。”景区的工作人员说,由于没有相应的权利,他们无法惩罚挖笋的游客,只能心里自己默默心疼。
  原产地在云南、广西的珍贵药材“参三七”出现在苏州穹窿山上,而且是连片的“野生”药材。可是消息传出来没几天,这一珍贵药品已被“清理”干净,目前仅在周边一公里处尚有数株“死里逃生”,实在可惜。中草药专家吴鉴功告诉记者,他定期上山寻找草药,经常遇到的则是几天前有的草药几天后就不见了踪影。
  “野生中草药是大自然的恩赐,也许市民一次不经意地‘大丰收’,就是某品类草药绝迹的开始。”穹窿山景区管理人员朱惠芳告诉记者,她经常会带游客上山,其中不乏略懂中医的民间“专家”。偶尔略知一二的游客会随手拔掉几株,一般人都不在意。
  在寻访中,几乎所有的植树造林人和管理者都曾提到一件事,一点火星,一个烟头,都可能毁掉一片森林。这些树都是一代代林业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从当年的“消灭荒山,植树造林”,到后来的资源保护、森林抚育、防病防火,都是为了打造良好生态林地,造福子孙后代。一棵成年的树如果被火烧掉重新种,种树人这辈子也不一定能看到它长大成材。
  山林是我们的“绿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发展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不仅要享受这份恩赐,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不乱写乱刻,不随意折枝,不乱扔乱丢……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