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曲古老的昆腔──记者踏线“千灯之旅”

姑苏晚报 20050608 四卷045页

■沈红娣

古镇千灯,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激励着天下无数仁人志士。千灯在昆山东南角,苏虹机场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人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现有的“三宝”即秦峰塔、少卿山、亭林墓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园一条街,九桥四十景、历史千余年,伟人顾炎武”这是古镇的真实写照。如今,古镇千灯保存完好的景点有: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故居,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3年)的秦峰塔,素有“土建筑金字塔”之称的少卿山,石板街和一线天及水秀桥丽的明清古石桥。

    千灯浦

    在游人的眼里,那个千灯浦,一条笔直的河道,两岸高低错落白墙黑瓦的房子本来就很有水乡特色,更难得的是千灯浦的来历不再牵扯什么伍子胥、西施一类的吴地名人,而是和吴越征战时的普通将土有关。甚至镇名千灯,最初也来源于千墩,而所谓千墩就是指吴淞江畔的第一千个土墩,每一个土墩下埋葬着多少将士,埋藏着多少故事已无人知晓,而整整一段吴越征战的历史却随着千灯浦的流水一直流淌到今天。而在古建筑专家的目光中,千灯古镇的石板街实属难得一见。它始建于南宋,除了历史悠久,最佳之处是至今还能保护得如此完整,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下水道又是一个完善的排水系统,确属罕见。

    顾坚纪念馆

    喜欢昆曲的人都知道,昆曲是昆山腔的再创作,是从这里演绎出去的,这里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已经不再只属于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了,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应该自豪,不光千灯自豪也是全中国的自豪。千灯人为纪念顾坚也为传承昆曲,学校的小学生就开昆曲课,还建起了顾坚纪念馆。纪念馆很大,有顾坚的像,仙风道骨的样子。他有著作《陶真野集》、《风月散人乐府》,光听这名字就够有艺术气质的。馆里有用小蜡人呈现的《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等昆曲代表剧。真正让游人有些吃惊和感动的是,去参观顾坚的蜡像和一些陈列的戏曲史小道具时路过陈列室楼下的一间房间,见一屋子的人悄无声息地坐在那里守着一杯清茶听曲。有些人是从早到晚都不舍得离开。在这个戏曲日益衰微的时代,这些肯听和肯唱的人,无疑是真正的爱曲人,比起昆曲创始人的开创,他们在寂寞中的执着和热爱,对于昆曲的延续也许另有一番值得称道的地方吧。

    顾炎武故居

    走进顾炎武故居,看看旁边顾园里亭台楼阁的精巧,起初很为顾家的气派感慨。原本想来,一个与朝廷不合作的文人,生活可能会有几分艰难。仔细看看顾炎武的家世,才知道自己有些想当然了。顾炎武之前,顾家四代进士,官阶都不算低,顾家的殷实根本就是顺理成章的。铁证就是顾家庭院里的老树,几百年的时光,老树都有些参天的意思了,想起谁说过的暴发户和世家的区别在于院子里的树,才知道顾炎武敢于冒失去这一切的危险和朝廷抗礼,勇气实在可嘉。

    秦峰塔

    顺着石板街转个小弯再往西去,顿时—股凉风拂过,送来几声悦耳的铃音。原来是千年古银杏和秦峰塔。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登上位于昆山南三十里的吴淞江畔第一千个土墩,以观东海。于是二千多年前的这里便有了一座“秦望山”。到了公元503年,这秦望山上又耸起一座佛塔,至唐时改称“秦峰塔”。现在看到的是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的塔,是千灯保留的最古建筑。一千五百多年了塔身一层紫一层灰,保存完好,那清娟秀美的风韵依然。我数了有十来层,每层檐角都挂着小铃铛,清风徐来,铃声悠扬,仿佛一曲江南小调。坐人河边茶亭,依窗远眺,船桥相望;凝神倾听,铜铃轻婉。这千灯人多会享受啊!难怪皇帝总下江南呢。

    生态农业

    如今旅游的时髦词汇叫“休闲”,“观光”久了,不免就想动动手。返程的必经之路上便有一站让你体验一番“农业生态”的乐趣。占地2150亩的昆山“绿苑”示范园内种植了大青枣、大白菜、西瓜、甜瓜、番茄等多个品种,其中西瓜、大白菜、生菜、芹菜、茄子、萝卜、番茄、南瓜等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