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开讲苏昆论昆腔

姑苏日报 20151015 A第05版

■李婷

本报讯(首席记者 李婷)昨天下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昆曲讲堂邀请了著名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主讲《梁辰鱼、汤显祖与昆曲雅化的启示》,“六百年前的昆曲以汇合各界精英,通力合作,开创艺术新天地的范例,对今天戏曲复兴的进程,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
  郑培凯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8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创立中国文化中心,任中心主任,推展多元互动的中国文化教学,现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他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明清文化史、中国审美文化、经典翻译及文化交流为主。
  郑培凯在昨天的讲座中着重强调了“水磨调与文学性”,他认为昆曲在明代中叶之后,因魏良辅创制水磨调,而风行一时,独占南戏传统的鳌头,由苏州传布到江南各地,再由江南散布到全国,备受上层精英赞誉喜爱。文人雅士竞相创作剧本,以昆腔水磨调作为演唱的模式,推波助澜,把水磨调的优雅,通过各种戏剧情节的展现,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水磨调音乐的优美动听之外,文辞隽美的传奇戏文也大量出现,以高雅的文学性配合戏剧人生的生活性,把昆曲推上了中国戏曲舞台的巅峰,成为演艺艺术的模范。
  在最近为准备此次讲座的资料梳理中,郑培凯发现了不少例证,比如祝允明在《猥谈》中记录了南戏声腔之名;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详细记载了不同声腔流布地区,并着重指出“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而明朝王骥德在《曲律》中更是清晰地记录了腔调演变的路线图,指出从元大都创始之音渐变至“婉媚极矣”,南调之正统“而曰昆山。昆山之源,以太仓魏良辅为祖,今自苏州而太仓、松江,以及浙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同。”郑培凯认为,正是明朝中后期较为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文人精英阶层的加入,魏良辅在民间艺人的帮助下对流行在昆山一带的戏曲腔调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水磨腔”的努力成为了可能,并由此为戏曲表演开创新局面。
  至于“以昆腔创作戏曲,确定昆曲在戏曲流传中的地位”的重要创立人梁辰鱼,郑培凯对他的评介则是“在朋友圈中混得开,在戏曲创作上有才华。”他为此还专门在苏州图书馆阅看了梁辰鱼族谱,并寻访到了梁氏一位年近百岁的后人。郑培凯收集了包括魏良辅、王世贞、屠隆及至近代曲学大师吴梅等人对梁辰鱼的盛赞,让今天的人们可以认真审视精英阶层对”雅文化“的决定性贡献。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