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场忆旧

苏州日报 20041025 二卷13页

■沈鸿鑫

余生也晚,但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苏州地区书场的情况还依然记得。

    我家世居阊门渡僧桥下塘街,距石路近在咫尺,离山塘街也不远。因为我祖母、父亲、叔父都喜欢评弹。所以我在上小学前后就开始随他们到书场里去听书。当时我家附近书场很多。我记得在渡僧桥头就有两片茶馆,一片叫辛园,一片叫岳阳楼,其中辛园茶馆,下午、晚上都有说书的。石路上共和里有龙园书场,后来在龙园对面的石佛寺弄又开了雅乐书场,在乐荣坊里有凤鸣台茶馆的书场,在山塘街则有大观园书场等。

    早先的书场大多是茶馆书场,这种书场一般在前面设有书台,台的两边挂有对联。台下是听众席,在听众席的前方,靠近书台处往往设有“状元台”,或是方桌,或是长桌,专供老听客在此听书,他们经常给说书先生提出意见,内行称为“扳错头”。听众席—般用2至3米长的长条凳,因为它有6条至10条凳脚,故称为“百脚凳”。

    那时听书不行买书票,而是用竹子做的筹子。书场里还有小贩手抄竹篮,叫卖五香豆、油氽果众(即花生仁)、脆梅、盐金花菜等。演出中间还有“堂倌”绞了热毛巾在书场里抛来抛去,供听众们擦拭。龙园书场是阊门一带重要的书场,凡名家、响档都要来此献艺。我最初听书就是在这里。记得当时我只有六、七岁,几乎每天晚上都跟随祖母去听书。印象最深的是两档书,一档是钱雪峰的评话《宏碧缘》,一档是朱蓉舫、朱雪琴的弹词《双金锭》。当时说书的情形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其中有花振芳穿了青色隐身鲢衣潜入水中的情节,好几回书钱雪峰都有“仍是一道青光”的台词。那时朱雪琴还很年轻,不过二十来岁吧。

    我读小学、中学后,除了继续跟大人去听书外,自己放学后也会背着书包去书场听无须买票的“戤壁书”,也称“听转书”。后来,人稍大一点,有时自己也会买了筹子去听书。去得最多的是龙园书场和雅乐书场。在那里我听了许多名家、响档的书,如朱耀祥、赵稼秋、沈俭安、薛筱卿、周玉泉、徐云志、朱介生、祁—莲芳、杨仁麟、蒋月泉、张鉴庭、范雪君、杨莲青、汪云峰、潘伯英、曹汉昌、张鸿声等。虽然他们演出的节目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当时演出的盛况和听客们的喝彩声声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除了在龙园、雅乐书场听书外,我还去过山塘街的大观园,城里的大中南、梅园、四海楼、春和楼,观前的静园等书畅听书。山塘街星桥附近的大观园是创办于清末的是一家老书场,大概在50年代初,我听过饶一尘、赵开生弹唱的《珍珠塔》,当时他们才十五六岁,故称“小双档”。而我年龄比他们更小,真是小听众听小双档。

    后来我因为在上海市文化局从事艺术行政、文艺评论和艺术研究工作,这样与评弹的接触就更多了,结识了刘夫韵、蒋月泉、严霜车等许多评弹名家和演员,有的还成了朋友。我曾与朱雪琴、余红仙谈起我幼年或中学时代听她们演出的情况,她们无不惊叹我的“听,龄”之长。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