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山歌里的 乡风民俗

苏州日报 20160704 A第08版

■徐璐

    香山山歌里的 乡风民俗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苏州地区的白茆山歌、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杰出代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人的关注,除此之外张家港的河阳山歌、香山山歌正积极申遗,也有不少佳作。基于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张家港市档案馆开始了张家港方言及以张家港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口头文化的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并将十余首河阳山歌、香山山歌征集进馆,并取得了不小的馆藏。传唱于旷野之间的香山山歌,其纯美质朴的审美价值渐被发掘,且作为民俗的一种特殊载体,反映出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成为特殊的档案文献。
  香山山歌的演唱传统大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明代达到鼎盛,清代遭到禁唱,致使其古本散失许多。新中国成立前,村巷、田间、场头、树荫下劳作时,晚间乘凉时,都能听到香山山歌声。“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其题材名目和歌唱缘由丰富多样,但归结起来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劳动生活风情歌;第二类,爱情山歌;第三类,历史人物戏文山歌。这些山歌均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香山百姓最真实的情感和体会,所呈现出的亦是一幅幅活色生香的香山民俗日常生活画卷。
  香山山歌,鲜活地记录了香山民众的生活与劳作。《水三鲜山歌》《地三鲜山歌》《树三鲜山歌》《香山零食》等歌唱、提及的“刀鱼”“鲥鱼”“河豚”“蚕豆”“苋菜”“麦膳”“樱桃”“杏子”“杨梅”“甘蔗”“荸荠”,都是江南香山地区的特色食物,更有诸如“刀鱼去头又去骨,只用刀鱼雪白肉,刀鱼肉碎拌韭菜”等刀鱼馄饨、蟛蜞馄饨、羊肉馄饨的做法歌谣,体现了香山乃至张家港地区的饮食文化习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莳秧耥稻、采菱圩塘、起房上梁、装门砌灶也往往有歌相伴,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仪式,既包含着劳作的智慧,也反映了生活在长江边的香山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平安幸福的良好祈盼。
  香山山歌,蕴藏了香山民众的真实情感,反映了善恶是非的传统判断。农村常见之“哭七七”,这是过去农村丧夫的年轻妇女在“七七”期间哀念亡夫、悲叹自身厄运时唱的哭丧歌。“头七到来妹哭天,手拿酒壶到灵前,左手洒酒给夫吃,右手洒酒妻同饮。二七到来妹哭天,端碗白饭到灵前,高哭三声化纸钱。三七到来妹痴呆,痴痴呆呆盼夫来,日短夜长困勿着,眼泪落枕结青苔……”各段歌词皆以“七七”风俗行事为序引,诉说自己的内心活动,曲调质朴,深沉感人,金嗓子周璇在《马路天使》中所唱的《四季歌》即脱胎于这首苏南民歌。“哭七七”之后还有“撒仙花”的民俗,“正月山茶花正开,二月杏花待春来,三月桃花分柳缘,四月蔷薇架上开,五月……”极富江南民间风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礼教下寡孀的惶恐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歌中表现最多、最扣人心弦者自然为“情歌”。有“手拿铜镜看自身,身材美妙入观音,何日有郎配一双”,抒发女性内心孤寂的,也有“两人见面泪涟涟,难舍难分难分别”表达男女之间真挚忠贞情感的,在这些爱情山歌中,女性大胆奔放,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自由精神。而以《十房媳妇》《十劝人》等为代表的夫妻相处山歌,细数了坏媳妇的丑、俗、恶、凶,赞美了美、巧、勤、贤、理的好媳妇形象,宣扬了勤劳贤惠、敬老爱小的美德,反映着香山地区传统的婚姻观和择偶观。
  香山山歌,还原着民众在平凡琐碎中的精神生活,描摹了乡间游艺竞技、诸神崇拜等娱乐活动。香山雄踞长江南岸,乃兵家必争之地,素来尚武,四乡青壮年男女有着练拳习武的风俗习惯,山歌中便保留着大量这样的记录。“轻身跳上梅花桩,跌扑翻滚风一阵”,是练习梅花桩;“铁链两头绑圆锤,舞动铁链圆锤动,圆锤动起流星闪,上下翻飞起狂风”,是在耍流星锤;还有举石担、捻石笋、掷石锁、舞马叉等活动,均有歌咏之。乡间素有赶集传统,是民众换取生活物资和休闲的好时机。有歌云:“三月十五上香山,从下到上真闹猛,吃喝玩乐样样有,家用家什都有买”,记载了农历三月十五香山庙会人山人海、三教九流齐聚、烧香拜佛皆有、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的盛况。有“臂扎铁钩几十只,只只铁钩扎肉上”的扎肉表演,“脚帮高脚五尺高,身穿彩衣脸露笑”跑高脚表演,“男扮小丑把鼓敲,女唱文戏打钱箫”表演,龙灯舞、云灯舞、马灯舞更是流传至今。庙会的热闹场面,生动地保存在山歌里。
  香山山歌所歌咏的民众日常生活,弥补了长期以来官修笔录对于平民生活的忽视,使民众生活史以十分本真的状态传承于地区生活场域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香山山歌可视作香山民众生活的一部“信史”,值得永久保留。

  □徐璐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