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一周年,昆曲工作者苏城座谈——努力开创昆曲传承发展新局面

苏州日报 20151016 A第10版

■施晓平

□施晓平   摄
  昨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一周年,文化部专门在昆曲的发祥地苏州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精品创作生产,勇攀艺术高峰”座谈会。与会昆曲工作者纷纷表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护好宝贵遗产,努力开创昆曲传承发展的新局面。
  座谈会上,全国昆剧院团的负责人,中国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专家代表,以及来苏参加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一剧一评”活动的专家学者,分别结合近年来昆曲的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以及观众培养等问题,做了精彩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振兴包括昆曲在内的戏曲艺术指明了方向。
  大家同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文艺工作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清晰阐明了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大家一致认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战略高度之深远前所未有,政策法规之细前所未有,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振兴包括昆曲在内的戏曲艺术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大家同时表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更自觉地保护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自觉地走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前列,争做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努力开创昆曲传承发展的新局面。
  交流发言结束后,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在肯定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十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昆曲工作者要重传承,传承昆曲艺术的表演精粹、艺术神韵,同时还要传承和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为,追求文质精美,德艺双馨;同时要重规划、出精品、出名家;还要固根基,持续不断地加大培养新的观众群体。
  右为昆曲工作者精彩发言(按发言顺序)□苏报记者 施晓平
  实习生 王 洁

  ■凌金玉(北方昆曲剧院书记):

  应该发展“大昆曲”

  剧本是一剧之本。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后面的工作可能都做不到点上,所以要在剧本上多下功夫。
  另外,全国昆曲是一家,要发展一个大昆曲。南北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因为一共就这几个团,从业人员一共就一千多人,真正从事业务的也就七八百人,比大熊猫都珍贵。所以说全国昆曲界应该团结一心,同心同力共同推动昆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大好的环境之下,让昆曲领先于全国戏曲界。

  ■谷好好(上海昆曲团团长):

  培养“昆虫”普及昆曲

  “活态传承”是昆曲有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特点。上海昆剧团在制定“一团一策”改革方略时特别提出“昆曲学馆”,率先在全国戏曲界启动三年向老艺术、非遗传承人抢救学习100出经典折子戏、6台大戏的系列工程,通过传戏育人的方式加快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昆曲资料的保留。
  同时,上昆早在1997年就在昆曲普及上狠下工夫,进校园、进社区、办昆曲学习班,让上昆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收入的青年“昆虫”,目前拥有会员约1万人,公益普及演出超过200场。位于绍兴路9号二楼的俞振飞昆曲厅是“昆虫”的聚集地。上海昆曲团坚持昆曲“周周演”,形成口碑和品牌,去绍兴路看昆曲,正逐步成为一种新的人文生活方式。同时上海昆曲团寻求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商业驻场演出,进一步拓展市场。目前联合复星集团推出红楼梦之《妙玉与宝玉》,在上海豫园实现“昆曲回家”。

  ■李鸿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

  壮大昆曲从业者队伍

  在最近十几年的过程中,昆曲人携手努力呈现昆曲的美。昆曲越来越和时尚结合,这是一个好趋势。但必须认识到,只给硬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软件、内容、戏、艺术家的关怀,包括领导的呵护、支持都是缺一不可的。要把精品用“戏以人传”的方式传承下去,慢慢地流淌在我们的舞台上。
  文艺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性,经济效益为第二性,同时又要有审美,这三个方向是今后文艺核心的总体方向。今后昆曲如何把社会效应做到最好?除了完美、完善,出戏、出效益、出精品一系列动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壮大我们的队伍,今后的十年我感觉就一个方向——昆曲专业人员从现在的八百人成长为八千人!

  ■蔡少华(苏州昆剧院院长):

  演员剧本观众成一链

  戏曲的春天、昆曲的春天来了。在这个春天里我们如何更好地耕耘?我想,演员、剧本、观众是一个链。这些年我们不但抓好演员的培养,剧本的传承,还抓观众的培养。我们启动了全国名校行,已经连续演了7年。原来的学生在北大、在国家大剧院看昆曲,现在他已经带着孩子进来了,就一拨一拨把观众带进来。
  同时我们与很多企业筹划如何推进昆曲传承传播,以市场的办法找到一些路径,使昆曲的受众越来越多。我们的剧院也是新型模式,保安、客服人员全是社会招聘,我们自己就能腾出精力,做实实在在的传承工作。
  我们的艺术不能自娱自乐,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与今天的人分享。我们要让经典成为今天的时尚。我们的剧目只有跟观众见面,在演出当中不断打磨,才会让戏成熟、让演员得到成长。

  ■周鸣岐(浙江省昆曲团负责人):

  三个“寻找”塑造精品

  昆曲精品创作要在核心价值里面寻找基因,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孝义、大义、情义、爱义。有了这个基因才能弘扬真正的民族精神。
  其次要在中国梦里寻找内涵。我们的作品为什么好看没有利益?内涵、主题非
  常重要,要有高度。
  第三,我们的精品创作要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寻找共识。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是剧目,本是故事,一个好的本子要有好的故事。我们要在身边百姓中寻找好故事。

  ■张胜建(永嘉昆剧团团长):

  突破可选剧本少的瓶颈

  剧目的建设一直是每个艺术院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永嘉昆曲团这十几年也创作了十几本大戏,在我们看来这些剧目也算优秀,但离习总书记说的艺术精品等还有一定距离。
  昆曲编剧人才普遍比较少,所以剧本的选择性也比较少。我们觉得在创作题材上、
  内容上都比较难。如何选择精品剧目进行打造,这是当前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同时要注意,创作中不能迷信大制作,有些剧目花了很多的钱,但是也只是演出了很少的几场,这些问题普遍存在。

  ■罗艳(湖南省昆剧团团长):

  精品创作注入地方特色

  要以品质为领,为精品创作注入地方特色。文艺院团的生产和艺术既是反映时代主旋律,又要体现地方特色。湖南深厚的文化和资源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泉。我团演出的《湘飞梦》融入浓厚的湖南当地文化。为了排好这部戏,我们查阅了很多的历史资料,也学了很多的文化。这个剧本很多的字我们当时都不认识,所以请导演注解,全组人员进行学习,讲这故事、认这个字。认这个词语,这样通过这个戏学到了很多的文化。

  ■郭宇(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感受生活的泥土味

  要达到繁荣文艺创新的目标,我认为就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到民众中去,既体会他们的情感、领悟他们的生活。任何作品都是靠人来撰写,你不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泥土味,聆听工厂的铜铁声,怎么行?因为文艺作品最本质的需求是人民大众的需求。好的作品必须面向群众。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优秀的中华传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以今天的眼光和智慧,去汲取中华传统中的精华。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

  当代昆曲也应分流派

  有两个问题提出来供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人家的神秘剧可以连演600年,我们中国有没有一个剧场可以每天都有昆曲演出,做一个常态化不间断的昆曲演出市场?
  第二个问题,我们大部分昆曲传习的大师说昆曲没有派。其实,我们明清的昆曲是分派的,昆山是昆山的派,松江是松江的派,每一个大的昆曲风格的铸就都有自己的流派,没有流派就没有风格,没有风格就自己挤压。目前我们的昆曲剧团,很多剧目是打架的,很多题材是打架的,我建议有一个彼此规划,有一个彼此分工。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尽心创作、追求卓越

  昆曲的创作既包括了对传统剧目的恢复、整理,做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进,也包括了原创制作,在艺术形态上可以是古典风格,也可以是现代探索。关键是真正的优秀,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静下心来搞创作就要克服浮躁,而克服浮躁要从总结研究昆曲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起
  来。
  昆曲优美、典雅、精致,昆曲界当有自己的意识,就是要追求卓越,否则你就对不起“百戏之师”的称号,追求卓越不仅是要深化继承,把昆曲的历史积累结合起来,让它重新活在当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