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知音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与苏州”之古琴篇

苏州日报 20050630 六卷084页

■商琪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景 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

    也许你在怡园遇见过苏州琴人的雅集,也许你身边已经有人青睐古琴。但也许你不知道,古琴不只是一种乐器,也不只是音乐或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的血脉联系使人既神往又望而生畏。

    曲高和寡是古琴今天的最大困境。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门古老艺术似乎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传说中,这是伏羲氏创造的神奇乐器,按阴阳大道,采八方声音,把天地山川、君臣百姓、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包含其中。它居琴棋书画之首,被历代文人推崇。即使没听过古琴,你也一定知道高山流水、凤求凰、广陵绝唱的传说。

    2004年5月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评为“古琴之乡”的常熟,也写满与古琴相关的传说。常熟别称琴川,七条溪流形似琴弦,古城中保留着“焦尾轩”、“焦尾溪”、“焦桐街”等地名,还有一把来自东汉蔡邕的名琴——“焦尾”。

    虞山琴派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400年前常熟人严天池创立中国第一个琴社――虞山琴社,虞山琴派成为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

    说起古琴,虞山琴社社长朱睎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今天的虞山琴社,恢复成立于1984年,从吴景略、翁瘦苍,到朱睎,一脉相承。

    朱睎说,有历史记载的古琴曲共600多首,大多已经散佚,今人还能弹奏的大约共100多首。但是,学好一首琴曲不容易,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之说,通常一个人只能弹几首曲子。像吴景略那样的大师,也只是精通七八首琴曲。而这样的大师已经没有了。42岁的朱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已经20多年。这样年富力强技艺高超的琴人,今天寥寥无几。

    今天,像常熟这样重视古琴艺术的城市同样寥寥无几。在政府的支持和琴人的努力下,常熟出现了中国首家少儿古琴社,成立了虞山琴派艺术工作室,建立了立体的教学网络,在常熟理工学院开设选修课,去年常熟艺校又开设了全国唯一的古琴专业,招收了7名学生。同时虞山琴人积极参与演出交流和比赛,积极对外宣传,深入进行理论研究。虞山琴派在常熟已经有100多位传人,以在校学生为主。在全国,虞山琴派传人可达上千。

    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在常熟考察古琴艺术,听了少儿古琴社成员张和之的演奏后,她说:“如此深奥的音乐出自这样一个小女孩之手,我非常吃惊。我持乐观态度,我认为把古琴艺术介绍给全世界人民很有意义,也是很必要的一件事。”

    危机与希望同在,这就是今天的虞山琴派。朱说,常熟的硬件是全国最好的,传承工作也已经做了20多年,但继承和保护仍然不易;虞山琴派的琴曲大多已经失传,很多古琴曲还躺在故纸堆里,缺乏专业人员仍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