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评弹艺术 要善于借力

苏州日报 20161019 A第06版

■王鲁青

  前天,在磊蕾芳华——胡磊蕾评弹艺术原创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建议,不妨通过强化“众筹机制”等办法,进一步推动评弹创作。
 苏州评弹,虽顶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毋庸讳言,同国内其它曲艺一样,也面临着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众筹”,吸引更多社会有识之士关注评弹艺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评弹创作中,以前的模式主要是评弹演员自编自演,还有一部分是票友、文人共同参与创作。这样的模式不可谓不好,水平不可谓不高。可是,目前这样的创作人员已经很少,再加之,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听众同以前的观众已不一样,“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的模式行不通,而更渴望更多信息,更多发现,更多思考。这就决定评弹创作要“与时俱进”,通过“众筹”,打造“共同参与”的平台,由表演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曲艺家、不同听众进行创作或反馈意见,共同推动作品的修改和完善。果真如此,既不用增加人员编制,又拓宽了苏州评弹的“活水源头”。
 其实,类似的例子并非没有。去年,上海评弹团采取“众筹”模式排演的剧目《林徽因》大获成功。其中的秘诀是迎合市场的需求+充分调研+剧本创作等都采用全新模式,从而使其在更好的文化生态中生长。这样的模式,也不妨一用。
 评弹“众筹”,开启评弹创作新模式。与市场充分对接,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营销模式上,相关单位不妨在微信微博上与观众互动,或者举办演员网络票选活动,让人们对剧目中的人物更加了解更加熟悉,也不妨创造卡通衍生品等,让人们更加喜欢和接受。总之一个目的,让评弹剧目走近更多观众,使观众参与与互动更加深层和多元。这对传承评弹艺术都极为有利。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