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臂艺术珍品赏析

姑苏晚报 20050425 四卷029页

■严钊周

搁臂是古代文人用毛笔进行书写、作画时承腕垫肘的枕臂用具。这种实用的文房器具,在清代已成为文人雅士们精工细作、把玩欣赏的1艺美术品。

    随着竹刻艺术在明代中期的崛起,,竹子成了制作搁臂最为常见的材料。其制作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自成一派。明末清初留青阳文竹刻法的创始者、张希璜又名张宗略。他制作的留青刻法又称作“皮雕”。以图案精美、刻工细腻、运刀如笔、流畅奔放而闻名于世。图左侧即为张希璜的“皮雕”搁臂。搁臂表面雕刻以竹子皮层的留多留少来刻画出图案色调之变化。画面仿佛是一幅浓淡宜人的水墨画:画面中山峰重叠、悬崖峭壁形势险峻,苍松树叶茂盛,左右掩映,楼层建筑依山傍水、竹编墙门及砖缝无不精细雕刻,清晰可见。这是一件人见人爱之名家竹刻珍品。

    图上中间是——件清代剔红雕漆搁臂。在竹制的胎骨上,用朱红色漆多层涂抹,待干后进行雕刻。作品以纤细微微凸起的窗棂格纹作衬托,上面雕刻了自然飘洒之荷花枝叶。漆层肥厚丰腴,雕刻精美、磨工细腻、色泽光亮艳丽,充分显示了清代中期雕漆工艺的成就。雕漆工艺始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清代雕漆工艺制作广泛,小到文房用具,大到门窗屏风、皇家宫殿都以光彩夺目的雕漆工艺作装饰。

    图上右侧是一件瓷制炉钧釉搁臂。炉钧釉始烧于清代雍正朝。在景德镇窑以二次入炉烧制而成。由于釉中掺有粉剂而使釉层厚而不透明。表面以细小的开片纹而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蓝、紫、绿、月白等色且融成一体组成长短不一的条纹或斑点布满器物全身。这件瓷搁臂的造型仿竹子略成拱形。釉面色泽光亮莹润,凝厚呈浅蓝色的圆形斑点,鳞次栉比自然均匀分布。这件搁臂烧制精美,色泽艳丽,为清代中后期作品,十分难得。

    古代用来制作搁臂的材料除了有竹木、瓷、漆外,还有象牙、玉石等多种。各类质材、不同工艺、各种图案色泽装饰的搁臂成为极为珍贵的工艺品为后人所赞叹。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