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传统右手商业 传承姑苏的风雅

城市商报 20160804 B第02版

■金然


  扇子,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里是苏州人必不可少的“消夏神器”。而从更早的苏州开始,扇子就不仅是一个实用物件也是文人雅士把玩收藏的艺术品。现如今,扇子的实用功能早已不被人看重,传统的制扇技艺也开始“陷落”。小小的苏州扇子要如何将传统技艺与艺术、商业结合,并焕发出新的光彩?

  □商报记者金然

  A

  实用性的消失

  夏天夜里吃好饭,手里拿一把扇子,既能纳凉又能驱蚊。看着门口阿公阿婆乘风凉聊天,孩子们打闹嬉戏……在没有空调,连电扇都算奢侈品的年代,悠悠摇晃的扇子就像那时简简单单的慢生活。
  扇子在市井生活中显得生动,在文人雅士手中又别有了一番风雅。扇面上可以提沈周的字,绘唐伯虎的画,诗书画印让扇子有了人文气息,也成了历代藏家想收入阁中的艺术品。
  苏州的扇子自古就以雅致精巧闻名,无论折扇、檀香扇或是绢宫扇,皆是历史悠久,集各种精湛工艺于一身,被称为“苏州雅扇”。《桐桥倚棹录》中记载,清代仅在苏州山塘一带,制作绢宫扇的作坊已不下数十家。
  “纸团扇非常便宜,几分钱一把,在苏州吴趋坊有做这种扇的作坊。上面有画有字,有的还有歌曲、地图。贵的扇子当然也有,檀香扇、水磨骨玉折扇之类的,一般人家很少买来使用,多是用作送礼或收藏。”六十多岁的孙平回忆起他年少时对于苏州扇子的印象,可能不少老苏州会有共鸣。
  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电扇和空调的出现使扇子的重要性急剧下降。晚清民国时期仅在上海一地的苏州扇庄及经营苏州扇面扇骨的文玩店就达上百家,现在已经寥寥无几。
  随着扇子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下降,制扇艺人的数量也大幅度下降,苏州的街头巷尾再难见到手持扇子纳凉送风的场景,各种传统的制扇技艺也几乎濒于失传。

  B

  审美情趣的兴起

  车水马龙的苏州博物馆一带,是苏州传统的工艺品集散地。旁边的西北街与赫赫有名的桃花坞大街一脉相通,各种刺绣店、缂丝店、扇庄都扎堆在此。
  粗大的梧桐树、三三两两的黄包车,层层叠叠的巷弄,临河的平层小房子,白墙黑瓦顶着个小小的阁楼,这里仍然保留着老苏州的腔调。
  随意走进了街边的一家扇庄,店内没有什么客人,玻璃橱上摆满了各种画好的团扇和折扇。货架上随意堆着的则是一些便宜的纸伞或塑料骨架的扇子,有不少扇面上还是一片空白。
  “来买扇子的人各种都有,送礼、收藏的还有游客居多。”老板指着货架上画好的折扇说,“这种价位在六百多,卖得还行,那头上面摆的便宜,几十块一把。差别在主要在扇骨上,还有扇面的画工。”
  但店里最有人气的,却是空白扇面的扇子。“很多学艺术的学生和老年大学的老人,会买这种空白的纸扇,自己去绘个扇面。别出心裁又有意趣。卖得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几箱,得有一千多把。”
  西北街集中了整个姑苏城最多、最地道的扇庄。临街的扇庄比比皆是,却也都不大,家庭作坊式的。扇子太多,机器雕刻的和手工雕刻的,价格差别很大,当然,名家的就更贵一些。从十几元到几万元的扇子都有。
  “现在扇子的使用功能早就淡化了,收藏的人看重扇骨的做工,扇面的画作。旅游纪念的人看重扇子里的姑苏情调,人们早就把扇子当成了一件带着个人审美的物件。”老板说空白扇面卖的这么好的原因,就是价格便宜又能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
  爱好书法的,可以在扇面上临摹王维的书法,杨万里的消夏诗。喜欢画画的,用笔墨画一幅荷花,一从绿竹,这样文艺的消夏避暑方式比用扇子摇风纳凉来的更加舒畅。

  C

  传统和商业的结合

  手绘苏扇是扇子给予现代生活中的小情趣,也体现了大众对于扇子这种日用品的审美诉求。而追求这种审美价值发展,或许是苏州扇子焕发新生机的关键。
  “苏州的扇子也是苏州的一张名片,我不希望别人对于苏州扇子的印象就是那些街边几块、十几块的旅游纪念品。”85后的年轻手艺人李晶说,“制扇工艺苏州一直是首屈一指,但如今很多传统技艺都已经快要后继无人,让人非常心疼。”
  李晶本是浙江人,还在江南大学读设计艺术学硕士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苏州,开了家团扇工作室号为“嗜闲居”,就藏在吴趋坊附近充满市井气息的小巷子里。国际超模刘雯、湖南卫视的《偶像来了》剧组以及歌手李玉刚,都曾用过他制作的团扇,作品魅力不可小觑。
  “收藏级的扇子,普通人大多不会接触,而现在日常中会用到的扇子制作工艺太过粗滥,拿出去简直丢了苏州工艺的脸。”李晶说,他想做的扇子,是具有古典美的,但又可以在日常中使用的,就像日本品牌“无印良品”,把美学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几年前,李晶遇到一把破损的团扇,想找人修补,却发现竟然找不到可以修补的手工艺人。有经验的老师傅说,这是少见的缂丝扇面,做不了。“相比别的地方,苏州的老手艺人已经算是比较多的了,但各种传统技艺也岌岌可危。年轻人不愿意学,很多老师傅都已经后继无人。”李晶寻访了苏州城里各种身负技艺的传统手工艺人,将缂丝融入到扇面制作中。从此,自己也陷入团扇制作中,不可自拔。
  工艺上来说,复古就是一种创新,把失传的工艺再研究出来。一来有了传承的根基,二来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发展。缂丝、刺绣、章绒、宋锦、纯银錾刻,这些传统技艺都被别出心裁的用到了团扇制作中。
  学设计出身的审美眼光,加上对制作工艺一丝不苟的态度,他的扇子很快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远在广东、福建的微博粉丝都千里迢迢的过来求购。
  “传统工艺的失传,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它没有被放到一个符合它的位置上。一门手艺,如果辛苦费时又不挣钱,还能指望它能流传开来吗?”李晶认为,只有传统技艺和商业有所结合,获得成功,才能更大限度地推广和保护这些工艺。
  他的想法,或许也是很多当代手艺人的想法。不把艺术和技艺放在神坛上,将扇子视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和藏品,才能有更多的人使用和欣赏。让扇子的审美意趣替代实用性走进千家万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