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桥绘彩虹──洪丕森画展读后

姑苏晚报 20050108 一卷127页

■李婷

十七年前离苏赴澳的画家洪丕森先生近日在苏州美术馆举办了—次个人画展。画展开幕前夕,我与洪先生有过一次小小的晤谈。虽然大家聊得很开心,但因为没有见到作品,心里的感觉就还是模模糊糊的,不甚明了。

    画展开幕当日,天忽然不急不慢地飘起了小雨,在沧浪亭面水轩东的长廊里一路穿行,难得的闲暇已经让人心情大好了,而暖融融的展厅里数十幅油画、国画更是给了我一次难得的艺术欣赏之旅。

    1944年生于上海的洪丕森先生从小就在家庭中接受了“致力于东西方融合”的教育。赴澳大利亚十七年间,洪先生以己之力,实践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人生价值。我请他评价一下自己的这番努力时,温文尔雅的洪先生侃侃而谈:“把东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做一定程度的融合,是我的理想。但这么多年的实践告诉我,理想要实现,还很难。东方人对西方的理解,要远远多于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一些西方人事科对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喜爱、极少进入文化认同的层面,他们的趣味还仅仅停留在好奇这一步。如果进入艺术投资市场,那么Asia Art的标签就意味着‘不正宗’,外国人购买东方艺术品时仍然抱着玩玩的心态。”

    虽然这次展出的油画居多,但我还是看出了很多作品中有着东方审美的痕迹。尤其是我比较喜欢的—幅名为《塔斯马尼亚遥想》的油画:清晨的阳光还没有完全拂去林间空地上的雾气,青黝黝的树林占去了画面的中上部,树林前空旷的地面上,一个形态简略的人侧身盘腿而坐,在他的头顶上方,画面的最高处,第一抹朝阳跃动而出……“这分明是一张禅意深深的油画,用油画来表现这样的主题是您有意而为的吗?”我问。“是的,这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幅作品,我的确是在努力尝试着把东方的一些东西用这种方式传递给西方观众,不过,我不能确信他们是否能接受我这样的努力。”

    谈到多年未归的第二故乡,洪丕森的言语中流露出了深深的眷恋:“澳洲的风光自然雄奇,苏州的景色隽永婉约。然而,没有人文气息的自然景观会失之单凋,缺少自然景观的入文群落又会显得做作。我这次专门去平江路看了看,保护的还不错,但仍有些做作,我心目中的苏州还是以前那种天然去雕饰的好。城市建设为数不少,这和我们当年写生描摹的古城有了太大的变化,面对那些大桥大道,说实话,我已经有了无从下笔的困惑。”

    在展出的数幅油画、国画作品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虹飞威神岬》(油画、国画各一幅)、《魂萦悉尼》等作品中,“彩虹”这个意象数次出现在画面上,联想到洪丕森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桥”,联想到他近些年从事的艺术实践与教育实践,也许彩虹是表达他内心感受的最佳载体。

    不过,坦率真诚的洪先生在采防结束时又一次强调:“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三种,一类是固守中国文化的传统阵地;第二种则是全盘西化;我是第三类,希望把两者结合起来,虽然,这是一个颇具风险的尝试。我却愿意视之为使命。”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