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创造的好生活并不遥远

姑苏晚报 20160626 A第05版

■李婷

首席记者 李婷

  6月28日是苏州市第12个文化遗产保护日。昨天,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季“触动——市民走进非遗公益体验”邀请了200余位市民寻访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吴中的10余个“非遗”传承项目。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手艺,不少参与活动的市民表示“原来老手艺创造的好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全国唯一使用木桶酿造的酱油,
  竟然少有人知

  在前往常熟寻访“非遗”传承项目的路途中,几位已经从晚报的介绍中了解到“梅李木桶酱油酿造技艺”的市民还是忍不住好奇——“还有用木桶酿造的酱油?”
  进入常熟梅李镇区的苏州市吉成酱业酿造有限公司,在企业成立的一个小型酿造博物馆中,市民们开始了解“木桶酱油”背后的有趣故事。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的食物中就出现了“酱”,这是酱油的前身,首先出现文字记载的“酱油”是在宋朝。传统酱油制作是以“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为核心的,所谓“高盐稀态”是将制曲的黄豆和小麦直接注入17%左右盐度的盐水,在盐水中缓慢发酵逾6个月甚至1年以上,然后压榨过滤出酱油,这种酱油的品质要高于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但是由于制作时间太长且成本较高,这种健康安全的酱油已被大量的调配酱油取而代之,几乎完全淡出人们的生活。
  1996年,吉成酱业酿造有限公司成立之时,企业决心恢复高盐稀态发酵的木桶酱油,为此,38只巨大的木桶入驻发酵车间,每只木桶高3.2米、直径3米,桶身没有一只铁钉,全用毛竹捆扎拼接,其单体容量相当于4万瓶500毫升的酱油。——这样的木桶酿造酱油,这样等半年以上才能打到的酱油,中国仅此一家。
  目前,这38只大木桶一年酿造的酱油约800吨,主要供应各大高档酒店、有机食品专卖店,满足了人们重返绿色饮食的消费理念。“真的不知道我们苏州有这么高档的酱油呀!”在吉成酿造博物馆小小的售卖区里,数十瓶“木桶酱油”几分钟内就被一扫而光。

  传统工艺的韵味,最中国!

  常熟之行的第二站是专业生产红木工艺家具的金蝙蝠工艺家具有限公司。金蝙蝠工艺家具创办于1966年,是常熟首家红木工艺家具生产企业,多年以来,该企业为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以及上海淀山湖大观园等制作了大量厅堂、书房红木家具,深受好评。参观市民一踏进熟悉的苏州古典园林厅堂陈设空间时,就不断称赞由明式家具营造出的中国味儿。在制作车间中,不少市民对手工雕花的工艺环节特别感兴趣,围在木雕师傅的工作台前认真观看,不停地用手机记录下一刀一刀的手作痕迹。
  第三站寻访的“石梅盘香饼制作技艺”令参加活动者“动手又动口”,十分过瘾。在圣百合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江南糕饼创意园中,市民们不仅了解了糕从何处来,饼亦有饼道,还现场跟随“石梅盘香饼制作技艺”传人学习制作“石梅盘香饼”。30余人的烘焙课堂中,制饼大师现场演示,机会难得,每个人最后都品尝到了自己的作品,香甜酥糯的滋味,确实不一样。

  “触动”要成为市民感知“非遗”的品牌活动

  去年,市非遗办推出了首次“触动——市民走进非遗公益体验”活动,以“感知文化的温度与情感、体验非遗的专注与执着”为活动理念,主办者精心挑选了多个传承项目,让市民近距离观察老手艺的制作流程和生存现状。
  去年的活动推出后,反响热烈。参加今年第二季“触动”体验的果然就有不少回头客。市非遗办负责人表示,苏州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很多老手艺打造出的健康、绿色生活,越来越显示出不俗的价值,希望已成功举行了两季的“触动——市民走进非遗公益体验”可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粹与魅力,成为帮助市民感知“非遗”的品牌活动。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