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为奇观的苏州微雕

苏州日报 20151225 B第02版

■冯立


   沈为众牙雕作品《指上龙舟》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微小的莫过于微雕了。苏州的微雕,早见于宋代竹刻,历代产生过詹成、张希黄、谭松坡、沈筱庄、张楫如等高手。然而,竹雕终受竹面纤维限制,到了一定程度便不能再微,有的艺人便采用坚韧光洁的象牙奏刀,往往在方寸间要刻出数百或数千字。由于字迹太小,刻作时刀尖的转动不能笔笔窥见,艺人常以腕力把握为主,目力为次,屏息静气,收视反听,运用手中的微雕工具,一气呵成。且其艺不仅以细小入微为工,更以笔法有致为佳,使刀到之处,浓淡粗细,阴阳向背,达到有体有势,独具神韵,才属艺术瑰宝。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微雕已是一片沉寂,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却出现了一股“微雕热”。先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青年艺人沈为众通过自学,在一粒米大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一批唐诗,最多的达310个字。继而,他又创作出了体积才五分之三粒米大、佛指还不及头发丝粗的“世界最小佛像”。面部仅一粒菜籽大小,却是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周恩来总理浮雕胸像,以及《指上龙舟》《竹林娇客》《友谊寰球》《百猴献寿》等一大批作品,其精新奇特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他还首创出了发刻,在仅长几毫米的头发上刻出了“学海无涯苦作舟”、《枫桥夜泊》诗、《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等四个形象,还有马克思、列宁的白描肖像等一批杰作。还开创了在仅宽7丝的头发上并列刻出两行字的先例,甚至匪夷所思地在头发截面上刻出了“吉庆”两字,创造出了一个个世界之最。他创造的艺术奇迹被拍成电影,作品被送到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展出,被赞誉为“旷古奇今的惊人绝艺”“举世无双的国宝”“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沈为众在微雕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在媒体广泛传播下,激发了苏州一批微雕新秀异军突起,他们大胆创新、各显神通,不仅在题材、立意、造型、技巧上出新出奇,在用材上也突破了竹片或牙骨的桎梏,使苏州的微型雕刻艺术呈繁花争艳之势。
  董兰生运用椰子壳雕出的《四景宝盒》,将厚仅3毫米的椰子壳壁雕镂出内外两层,外层由透雕古钱组成主体图案,与之间距不足一毫米的内层平整光洁,丝毫不见斧凿痕迹。作品四围的中心,运用浮、透结合的技法,刻出了只有铜板大小的“琴棋书画”四景,景中仕女都不足一根大头针长,却是造型优美、表情生动、神韵独具。
  谢耀锡,用总重1.3公斤的红木角料制成了一副骆驼担,体积仅实物的千分之一大,但桶灶盘伞一应俱全,抽屉均能开启,作品玲珑精巧,见之使人似闻“笃笃”之声。
  潘裕果能在一个五号字大小范围内刻制阳文名章。他制作的石壶比小指甲还小,壶上刻有微书微画,还照样能盛水出水。他的微刻迹若墨线,书法俊逸,井然成行,洋洋大观。
  虞心昌刻的《明皇避暑宫图》更是一件不可多得之作。在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象牙片上,琼楼玉宇鳞次栉比,楼窗图案精美纷呈。此前,微雕题材很少涉及建筑,乃因其透视性强,且许多地方须以平行线条表现,稍有歪斜不慎,前功尽弃。虞心昌此作不同凡响,完美开创了微刻宫殿建筑的先河。
  蒋浩明、周村女夫妇刻意研究蛋壳雕镂艺术,有的蛋壳被通体刻出透空的花纹,成为一只玲珑剔透的花球;有的蛋壳上故意留出部分块面,绘有“敦煌飞天”“龙凤呈祥”等彩画;有的在镂出花纹后,装上木颈、木托,制成
  一只只花瓶造型。他们还创作出一种套蛋,
  在用鹅蛋镂出的透明球里,套着一只雕镂的鸭蛋,里面再套有雕镂的鸽蛋,成为一只多层的镂空花球,令人刮目相看。
  出身农家的陶浩庄,潜心研究乡土艺术,他就地取材,在黄豆、赤豆、葵花子、萝卜子、苹果子、楝树果等四十余种植物种子上刻出各种书画,雅俗共赏、富有奇趣。此外,苏州还有粉笔雕刻、微型建筑雕刻、微型景观雕刻等等,把人们引领进一个个神奇的天地。
  综观苏州的微型雕刻艺术,其最大特点是既讲求工艺品精细雅洁的传统,又不拘泥题材、用材的桎梏,加上苏州人的勤奋和智慧,在微雕领域开创出了一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并由此带动了全国性的“微雕热”。如今,尽管为保护大象,象牙工艺品已不再生产。但昔日留下的这些以微小见宏大的艺术品,显示了一代巧匠的高超绝技,体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审美和真趣。苏州的微型雕刻艺术和作品,带着奇异神秘的光彩,走入了世界艺术的史册,深入人们的记忆。

  □冯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