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竹雕笔筒

姑苏晚报 20050428 四卷027页

■清云

一只明末清初时期的竹雕庭园人物笔筒是吾之珍爱。说起觅来这只竹雕笔筒的经历可谓回昧无穷。两年前的一天,爱逛古董市场的我来上海淘宝。在数个老市场寻觅无获的情况下,隔日恰逢静安寺古玩城开业,在那处迄今上海规模最大的古玩诚里,我在一家刚来经营古董的外地人的杂件雅玩店铺中无意中看到了这只庭园人物图竹雕笔筒。此笔筒竹材尤佳,数百年风雨岁月未见—丝裂痕,这对易裂的竹子来说极为难得。笔筒已呈褐色,竹肌细腻润滑,包浆醇厚。笔筒通体环施高浮雕技法,所雕景物是—幅庭园闲乐图。笔筒的一面,园内山石叠嶂,梧桐浓阴如盖,桐阴下有抱琴丫环陪着夫人在赏景吟曲。笔筒环开去,另一面,庭园雅室书房间有相公正静心读书,屋外竹栏绿坪,古松与篱墙相围互衬,在参差的假山峰石间营造了—片庭园内世外挑源般的天地。此间,孩儿们正在墙坡与坪地间寻趣撒欢,—派其乐融融的庭园情趣之意境。此竹笔筒采用了明代嘉定派竹入的深、浅浮雕、圃雕、毛雕等多种技法,刀法深峻。所雕景物和人物深浅有五六层,刀锋所至,无论肌理毫发,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如见其人。整只笔筒立体感十分强烈。此笔筒虽无竹人名款,但其雕刻工艺确毫不逊色于名家制品。

     我当时看到这件竹雕笔筒精品时就感觉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掩饰住内心的激动与卖主再三周旋后,以—个较为实惠的价格购得,就回去开始细心翻阅自己多年积累的有关明清竹雕的史料和图册。意想不到的是,我在一本明清竹雕图册上,看婺源博物馆所藏的一只明末清初的《西厢记》竹雕笔筒与我此笔筒极为相像。那只《西厢记》竹雕笔筒上所雕的也是庭园景物和人物,只是园中的亭台楼阁与植物稍有不同,但其雕法与布局都如出一辙。据目前我所积累的数十  种明清竹雕图册等资料中,还未见到有第三只同类制品,故认为这只竹雕笔筒当属珍稀之物。此后再经反复研考,此笔筒极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时期江苏嘉定竹雕名家沈大生的作品。自明代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祖刷、三代开创“朱氏嘉定派”竹雕艺术后,嘉定竹雕代有才人,竹雕艺术各展特色,面貌纷呈,形成我国数百年来竹艺兴盛、精品迭出的局面。其中,晚明时期与朱氏家族近邻的沈大生等就是当时的竹艺高手。

     沈大生系明末清初嘉定人氏;字仲旭,又字禹用,曾以行医为业,但诗画皆能,出笔洒脱不凡。后与其兄沈汉川拜师于朱三松门下,工朱氏镂雕法,得其真传。后因技艺超群,前人有将朱氏、沈氏两竹家族合称为“朱沈”,故有‘株沈风流续同传”的美谈。

     从现有的竹艺史料来看,自明万历年间朱氏家族首创竹艺高浮雕、圆雕与漏雕等技法后,明代竹人在竹雕笔筒上所雕的题材多以山水人物为主,如“松下弈棋”、“深山高土图”、“窥简图”、“行舟图”、“深山狩猎图”等等。而自明末开始,沈大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出了前人竹雕流行的山水人物、山林逸士的创作和选题模式,自我开创了“庭园派”竹雕天地。所谓“庭园派”的创作形式以展现庭园人物和景物为主。从各地博物院、馆尚珍藏的几件有沈大生名款的竹笔筒来看,几乎全都是清一色的庭园人物题材,这在中国竹雕史上,不要说是明代,就是自明代至今还极少有此类庭园题材的笔筒佳珍留世。沈大生庭园人物题材的竹雕艺术开创后,为竹艺史增添了更丰富、也更为雅致的情趣。从本人所藏的这件作品,以及其它现今存世的少量的庭园人物类古旧竹雕笔筒来看,基本上都与沈大生的这类笔筒雕刻手法如出一辙。

     这里顺带想提及一下古代——些竹雕笔筒中的精品佳作不具落款的问题。明清时期的竹雕笔筒是我国竹雕艺术中的一个高峰,根据现存的诸多资料和实物来看,名家雕制的笔筒精品大多有落款。一般来说,一些有款识的竹雕笔筒大多雕工精美,也可谓名副其实。但是,当今存世还有不少被收藏界认为是后人托款、加款的名家笔筒精品尚存异议,认为凡有名家款识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珍罕之物,相反,有不少明清时期并未有款识的竹雕笔筒也是雕技超拔,精美绝伦。这是由于在我国古代竹雕工艺中,有不少工艺的雕刻高手 认为像竹雕、木雕和石刻之类的手 艺活,再有能耐也不过属雕虫小技 而已,不足以青史垂名,甚至一些当时的名家,也不认为自己所制的作品件件都是精品佳作,所以未必每件都落款留名。如此,现今尚有的不少竹雕精品不一定就不是当时的名家高手所制。应该说,—件竹雕精品佳作最主要还是要看器物本身所展现的雕刻技艺和其艺术品位。

    (清云)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