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扇,一度失落的文明

姑苏晚报 20050405 四卷015页

■张衡

近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记者日前获悉,平江区以其独特的眼光将苏州制扇工艺列入了其重点申报项目。苏扇,作为苏州一项古老而又始终与文人骚客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它的现状又是如何? 

    苏扇 曾经辉煌而今衰落 

    江南,曾经是中国扇艺最集中、最繁荣的一块宝地。中国各地特别是四川、湖北、北京、广东,都有着不少的名扇,但无论是产量、品种或是从扇子的工艺水平来说,苏州的扇艺可谓是中国扇艺的优秀代表,而折扇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苏州的折扇在南宋时便可自制,从明代开始有名,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就以苏州所制者最佳。尤其是,苏州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直至解放后,苏扇的扇骨还多以竹质为主。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苏扇扇骨开始以木质为主。七八十年代,也是苏州现代制扇业的兴盛时期,一批诸如杨春来在内的名匠的出现也让苏扇有了更多的活力。在老苏州的记忆中,当时无论是苏州制扇厂还是檀香扇厂,其工艺制造水平在国内绝对属于一流。尤其是檀香扇,当时不少中外游人都希望能买到一把苏州产的檀香扇。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出于利益驱动,一批个体经营者开始大肆模仿,一时间檀香扇的影子充斥着所有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企业的转制也使得一批艺人开始考虑自谋出路。整个制扇行业出现了无序竞争的混乱场面,加上在质量、工艺方面缺乏把关,苏扇的名声便有些“臭”了。 

    艺人:执着追求梦想涅 

    是没落还是崛起?在萧条的背后,还有一批执着的艺人在梦想着苏扇的下一个光辉岁月。就在不久前,记者了解到,一位制扇艺人正在做着他的世界梦。 

    中学时代就常听到“苏杭雅扇”驰名中外的曹小弟,为了满足好奇心,在当时用零花钱买了把普通的竹扇,尽管他对扇子一窍不通,却当成宝似地收藏了起来,夏天宁可用芭蕉扇也不舍得用它。就是这把普通的扇子,使他与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1980年曹小弟如愿进入了苏州扇厂,并选择了最脏最累的手工造型,拜在杨长云门下学艺(杨长云系当时设计室制扇老艺人杨春来次子)。师傅的言传身教为其三年后的独立制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又过了六年,一位对后续人才培养十分重视的厂长,将他列为培养对象,一年多的设计室工作使他开拓了视野,对制扇技艺有了新的认识。几年后当曹小弟的技术达到一定的火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社会的急速发展令他认识到原来的手工扇已从日用品逐渐演变成欣赏品,光靠传统的技艺已无法达到要求,于是他摆脱束缚,结合其他工艺技术取长补短。光有刀功还不行,还得会用(一种制扇工具,形似铁板刷,用以将竹篾打薄),另外还要有扎实的打磨功夫,三者间的完美结合才能制作出一把精美的扇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曹小弟总算到了收获的季节。多年的技艺修炼与制扇经验,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使他制出的扇子独一无二,北京荣宝斋、杭州王星记也纷纷慕名而来,求其扇骨。2004年由他仿制的“九龙扇”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现珍藏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曹小弟成了此次苏扇申报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种子选手”,尽管压力很大,但他仍然信心十足。而在主办方的力邀下,曾经参予苏州成功申报主办世遗大会宣传策划的绿野广告此次也应邀加盟,一起投入到了整个申报策划中。对于有着上百年光荣与梦想的苏扇而言,这一次会不会是涅的开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