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东西方艺术之桥──访澳华裔画家洪丕森

苏州日报 20050109 二卷72页

■倪晓英

洪丕森画展5日在市美术馆举行。洪丕森告诉记者,这是他在第二故乡苏州的第一次画展。而他的梦想是架构东西方文化艺术之桥,居澳17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与沟通的探索。

    1998年5月,澳大利亚的维州国家画廊展出了华裔画家洪丕森的作品《回应费慧若——修院》,这幅画的背景是苏州角直保圣寺的罗汉塑像。费慧若(1an Fair-weather)是澳洲现当代重要画家之一,代表作品《MONA STERY》(《修院》)是费慧若在1961年创作的,画意得自于三十年前他在泰山雪夜中看寺僧修习的回忆。从表现手法看,两幅画都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洪丕森是将西洋画放人中国画中,而费慧若是将中国画放入西洋画中。两幅画有异曲同工之效,除了表现人群中的孤寂,更增加了孤寂中的内省。洪丕森说,东西方艺术其实是相通的。

    1944年生于上海的洪丕森,15岁开始学画,师从李天行、孟光、刘海粟。“文革”时期,洪家遭难,而洪丕森因为一支“神笔”,遍走大江南北画毛主席巨幅画像。上个世纪70年代末,洪丕森的妻子在苏州做医生,得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复校,让远在安徽的洪丕森赶回应聘。他扎实的素描功底,很快让学生掂出了分量;工作中的敬业与学习中的勤奋,也让同事们佩服,当年他就被评为优秀教师。第二年他被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画教师训练班录取。1987年,他申请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一类公派出国全国统考,以美术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第一位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中国工艺美术教师,来到墨尔本装饰学院(现皇家理工大学美术设计学院),学习西方室内装饰,并兼教中华文化和绘画。 

    天道酬勤。墨尔本装饰学院发现洪丕森的才能并不局限在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建筑、园林、装饰、工艺、书法和中国画上,他们发现了洪丕森的素描色彩与设计功力,于是,正式聘请洪为绘画讲师,对西洋学生讲授透视、西洋画和设计等课程。在澳洲,洪丕森在繁忙的教学、学习和研究之余,闭门埋头于实实在在的创作和探索,被同行们称为“画坛隐士”。他攻读拉楚勃大学美术硕士学位,研究中西方美术结合。他深切地感到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在目前这个地球村早已不成问题,他应该做的不仅是从材料、工具、技法、风格、表现等的交流与借鉴,更应深入到文化本质层次上,中西美学、哲学上的比较、交流、借鉴、融合与出新。

    洪丕森认为,如果排除政治的是非,单就文化意义而言,“洋为中用”对中国人而言,有其合理性。他努力吸取外国养料以滋养中国文化。入了澳籍以后,作为一个移民画家,他认为,他的中国画的意义,是保存中国文化,“至今居澳17年,从一个海外华人的角度,我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该让世界更多的人分享。”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